殤帝劉隆
漢殤帝劉隆,生于東漢和帝元興元年 (105),是和帝和鄧皇后的小兒子。就在劉隆生下來100多天,漢和帝去世。按照傳統(tǒng),繼承皇位的應是和帝的長子劉勝。但是劉勝有病,多年不愈。鄧太后說: “劉勝有病,不能繼承帝業(yè),還是立劉隆吧!”于是先立劉隆為皇太子,緊接著,就在當天夜里,劉隆這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娃娃正式即皇帝位。鄧皇后也升稱鄧太后,臨朝聽政。
對這件大事,朝中的官員當面贊成,山呼萬歲,可是背后都嘰嘰咕咕。因為漢和帝生前曾生養(yǎng)過幾十個兒子,都不幸夭折。為了消災避難,后來生的兒子都寄養(yǎng)在民間,大臣們都不知道。因此對于劉勝的病情,誰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有人認為是假的,說鄧太后是貪立幼年,好讓自己長期掌握政權(quán)。不管真和假,殤帝即位,鄧太后聽政,標志著東漢外戚干政的新局面的重新開始。
鄧太后臨朝聽政之后,與歷史上其它外戚專權(quán)時期不同,并未表現(xiàn)出專權(quán)驕橫、飛揚跋扈的神態(tài)。鄧太后是東漢開國功臣太傅鄧禹的孫女,自幼喜愛讀史誦經(jīng)。她的母親對此大不以為然,告誡她說: “你一個女孩子家,不修習女工,反而苦讀史書經(jīng)文,難道還想當博士不成?”此后,鄧太后便日修女工、夜讀經(jīng)史,從而具備了一般后妃所不能相比的文化素質(zhì)和超出常人的見識。
鄧太后臨朝聽政之后,首先針對東漢社會的一些弊端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其一,漢代人迷信陰陽五行,講求孝道,因而,祠祀之風十分盛行,殤帝時更是愈演愈烈,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鄧太后對過分的祠祀尤為反感,認為鬼神之事難以預料,過度的祠祀也并不能得到保佑,遂于延平元年(106)四月,詔罷祠官不在典禮者,以表率天下。其二,東漢自光武至殤帝時期,犯法遭禁錮者頗多。鄧太后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大計應以教化為本,通過向人民灌輸封建的倫理道德、綱常禮教,才能使人民成為封建國家的忠臣順民;刑罰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延平元年(106)五月,即下詔大赦天下,犯法禁錮者一律釋放為平民,以“柔道”治天下。其三,東漢自開國至殤帝,80多年的時間內(nèi),宮女入宮不絕如縷,以至宮女如云,造成了 “內(nèi)有怨女,外有曠夫”的局面,并且加重了漢廷的財政開支。鄧太后自幼入宮,對此甚為了解,元年六月,一次詔免后庭宮人及羸弱老病即達5、6百人。
鄧太后除對一些弊端進行調(diào)整、革除外,還十分注意節(jié)儉與勸農(nóng)。延平元年六月,詔令減損太宮、導宮、尚方、內(nèi)者所負責的膳饈、帷帳、珍玩等耗物費工之物。此后,還下令郡國貢奉僅為原額的一半,御府、尚方、織室所負責的錦繍、冰紈、綺縠、金銀、珠玉、瑇瑁、彫鏤等玩弄之物,一律不再繼續(xù)造作。從而,減省了巨大的財政開支,如太官、湯官原來經(jīng)費每年多達2億錢,鄧太后執(zhí)政之后,每年經(jīng)費降到了數(shù)千萬錢。七月,有些郡縣遭受了嚴重的水災,但郡國守相多隱飾不報,弄虛作假,致使人民受害非淺。鄧太后遂嚴令郡國守相實報災情,受災嚴重地區(qū)免征田租、芻槀,以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恢復與發(fā)展。
但是,鄧太后畢竟是外戚勢力的總代表,在積極治理國家的同時,仍念念不忘鞏固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延平元年4月,便迫不及待地將她的哥哥鄧騭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車騎將軍,控制了擁有決策權(quán)的內(nèi)朝機構(gòu)。
八月,在鄧太后忙于發(fā)號施令之際,當了僅八個月皇帝的劉隆便又悄然離天了人世。因短折不成而亡,故謚號為孝殤皇帝,葬于康陵。
殤帝時期,由于東漢帝國正處于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時期,加之鄧太后政治上的清明,因而,外戚專權(quán)的危害并未充分暴露出來。此后,隨著東漢政權(quán)的日益沒落,外戚、宦官的統(tǒng)治及其他們之間必然的權(quán)力之爭,就加速了帝國崩潰與衰亡。
上一篇:松贊干布
下一篇: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