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潼關縣·潼關》陜西名勝簡介
在潼關縣老城所在地。潼關,又名沖關。據《水經注》載,“河在關內,潼(沖)激關山,因為之潼關”。另一說當地有潼水之故。《述征記》所謂潼谷水,或說因水以名地也。
《元和郡縣志》記載,“先名沖關,后因關西1里有潼水因以名”。據《春秋傳》說:“秦有潼關,蜀有劍閣,皆國之門戶”。據《山海關志》說:“畿內之險,唯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據《華州志》記載,“潼關天險,南薄關,北阻河,中通一徑,車不方軌,一夫當關,億萬不能逾也”。唐張翌《潼關賦》曰:“巨防宵扁,倚洪波而作鎮,重扉擊柝,連太華而為城,剙中代之新號,變函谷(關)之舊名”。
潼關,南依秦嶺,東南據禁谷之險,谷南有12連城封鎖秦嶺諸峪;北有黃河抱關而下;西有華岳,峰高谷深。潼關地勢險要,歷史上發生在這里的戰爭就有40多次。史書記載,武王滅紂之后,天下太平,“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那時,這里名桃林塞,包括潼關和古函谷關在內,都是要塞。《左傳》上就有“晉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杜預注解說:“桃林在弘農華陰縣東,潼關是也”。戰國時,秦在靈寶設函谷關,東漢時為戒備西方廢函谷而另設關,即潼關是也。漢獻帝劉協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與馬超夾關而戰,關內東大街魚渡口1株漢槐,高10余米,粗大數圍,民間稱此樹為“救命樹”。民間傳馬超在此圍樹趕殺曹操數匝,曹割須棄袍,危險萬分,幸由許褚力救得脫,后破馬超于潼關。唐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東移關北向,近河為路,即為今潼關。關址周8公里許,西、東、北一隅,由版筑而成,高16米許;南與東南,順山勢而下,鏟削成垛口,高30余米,門開6處,外有南北水西門各一處,南高北低,地居豫、晉、陜三省要沖,稱之“天險峙秦關”。明末,闖王李自成率軍與明官軍曾戰于潼關關上和潼關原上。潼關歷來為重要關隘,乃兵家必爭之地也。
上一篇:《咸陽·乾縣·渾瑊祠》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渭南·澄城縣·澄城樂樓》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