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晦
錢塘(今浙江杭州),風光秀麗,文化興盛,名士輩出。沈晦即是其中之一。
沈晦,字元用。祖父沈遘,官至翰林學士。沈晦勇俠,膽氣過人,好學上進。宣和六年(1124)殿試,大魁天下。他是宋代第69位狀元,也是北宋最后一位狀元。
中狀元后,沈晦出任秘書省校書郎,負責校讎典籍。不久,遷任著作佐郎,掌修纂日歷。
宣和七年十月,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侵,西路以粘罕為主將,東路以斡離不為統帥,兩路大軍分道南下,準備會師大宋國的京師開封(今屬河南)。當朝天子宋徽宗趙佶驚慌失措,于十二月二十四日禪位皇太子趙桓,把破爛攤子交出,自己做太上皇。趙桓即宋欽宗,建元“靖康”。
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三,金兵突破黃河防線,渡河南下。太上皇趙佶倉皇出逃。初七,金兵兵臨開封城下,開始攻城。兵部侍郎李綱等人率軍民奮起抗擊,屢屢挫敗金兵的進攻。但宋欽宗無意抗戰,一味求和。
金兵提出的議和條件之一,是要宋廷以親王、宰相做人質。于是,宋欽宗以康王趙構和少宰張邦昌為人質,送去金營。
這時,各地勤王之師紛紛趕來,宋欽宗想抗擊一下,遣人襲擊金營,想救出趙構和張邦昌。不料,走漏了風聲,偷襲失敗。金兵要求改換人質,欽宗遂以肅王趙樞換回趙構。
沈晦被借給一個給事中的官銜,隨同趙樞出質金營。
二月初八,金兵北撤,帶走了人質。
秋八月,金兵再次兵分兩路南下。趙樞、沈晦被押解著隨軍行動。閏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進了宣化門,京師被攻破。第二年三月七日,金人扶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張邦昌乞求把扣押的宋臣放回來,金人答應,沈晦得以南歸。
四月一日,金兵在大肆擄掠后,押著徽欽二帝及后妃、親王、公主、大臣等北撤。
五月一日,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天治門登壇受命,即皇帝位,是為宋高宗。
沈晦輾轉投奔高宗,出為給事中,職司封還駁正詔令。有人說沈晦做人質,備受艱辛,給事中一職不足以賞功。于是,高宗拜沈晦為集英殿修撰,出知信州(州治上饒,今屬江西)。
金兵再次大舉南下,想鏟除宋室殘存勢力。
高宗帶著六宮、寵臣和衛士逃往揚州(州治江都,今屬江蘇)。他準備召沈晦為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令。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張守時為侍御史,奏言沈晦在民間時的一些不太光彩的事,反對任命他為中書舍人。高宗道: “朕在金營見過沈晦,慷慨剛烈。士人的一些小節,豈足視為終生的污點?”沈晦調任明州(州治鄞縣,今浙江寧波)知州,后知處州(州治麗水,今屬浙江)。
金兵渡江追擊高宗,高宗落荒而逃,逃至會稽(今浙江紹興),命沈晦出知婺州(州治金華,今屬浙江)。有個叫成皋的率人入寇婺州,沈晦采用州學教官孫邦的建議,組織數百名百姓出城徂擊,大敗而回。沈晦惱怒,把孫邦綁了起來,欲斬,過了一會兒,怒氣漸消,釋放了孫邦。浙東防遏使傅崧卿當時在婺州城中,單騎去勸說成皋,成皋遂降。沈晦進官為徽猷閣待制。有人彈劾沈晦無詔令而用兵,遂降為集英殿修撰,以此官提舉臨安府(府治錢塘、仁和,今浙江杭州)洞霄宮,管理宮觀去了。不久,官復原職,以徽猷閣待制身份出知宣州(州治宣城,今屬安徽),后調任建康府(府治江寧、上元,今江蘇南京)知府。到任1個月,遭御史常同彈劾,被罷官。
紹興四年,高宗重新起用沈晦,命他出知鎮江府(府治丹徒,今屬江蘇),兼兩浙西路安撫使。沈晦面辭,對高宗說:“各州府兵可用。今沿江千余里,若命鎮江、建康、太平(州治當涂,今屬安徽)、池州(州治貴池,今屬安徽)、鄂州(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漢)各有兵一二萬,用本州府的賦稅易官田分給他們,金兵至,五州府以水兵把守長江,步兵扼守關隘,金兵很難渡江; 即使過了江,五州府兵合擊,金兵雖善戰,不能一天攻克諸城; 若圍五州府,則兵分勢弱; 若以偏師牽制我軍,大軍南侵,五州府尾隨追擊,金兵不敢深入。待這個制度確立,3年后推行到江北,糧餉、器械都自備。”當時,高宗剛剛任命韓世忠屯軍鎮江,沒有采納沈晦的方案。
金兵退出江南后,在北方扶立一個傀儡政權,國號“大齊”,冊封宋降臣劉豫為皇帝。偽齊政權屢屢發動對南宋的軍事行動。紹興五年,偽齊兵再次南侵,韓世忠在揚州一帶阻擊,沈晦奏請命張浚率部支援,大臣趙鼎稱頌。高宗道: “沈晦的確可嘉,但朕深知他言辭甚壯,膽子卻很小。不信,就再看看他的行為,是否和他的言辭一致。”然而,韓世忠不喜歡沈晦,沈晦被貶,又去管理臨安洞霄宮。
過了一段時間,高宗起用沈晦為廣西經略兼靜江府(府治臨桂,今廣西桂林)知府。
西南邊陲有個少數部族,宋時叫“南州蠻”,酋長莫公晟歸順宋,宋任命他為本路鈐轄。后莫公晟叛宋,聯絡一些部族酋長,不時劫掠。沈晦選老將羅統戍邊,招誘各酋長,孤立莫公晟。莫公晟勢單,不敢再寇掠。
沈晦在靜江府,每年為朝廷買馬3000匹。繼他出知靜江府的,無人能買這么多。
沈晦以出色的治績進為徽猷閣直學士,后任衢州(州治西安,今屬浙江)知州,潭州(州治善化、長沙,今湖南長沙)知州。出知潭州后又遭貶,提舉太平興國宮。
沈晦死在提舉太平興國宮任上。
沈晦膽氣過人,好說大話。他曾說天下秀才只有3個,一個是孔大頭孔夫子,王安石、蘇軾合起來算一個,再一個就是他沈晦。沈晦為官不能盡循法度,遭人譏斥。
上一篇:沈懋學
下一篇:潘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