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談·顏真卿
《顏真卿》:顏真卿(708—784),唐代杰出書法家。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籍瑯邪臨沂(今屬山東)。開元中,舉進士。天寶末,出為平原太守,歷遷刑部尚書,太子太師,贈司徒,封 “魯國公”,世稱 “顏平原” 或 “顏魯公”。
顏真卿善書法,工真、行、草書。上承王羲之,下學初唐四家,后師從張旭學筆法,又吸收了北朝以來的民間書法營養。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端莊雄偉,剛勁多姿。世稱其書為 “顏體”,和柳公權一起被譽為 “顏筋柳骨”。其書法作品有《多寶塔碑》、《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爭座位帖》、《祭侄稿》等。又有書論《述張長史筆法二十意》傳世。
墻上練字
作為唐代書法革新的代表人物,顏真卿既善于繼承,更善于創新。他的書法一反初唐諸家側身取勢之風,而以正面示人,雄壯端嚴、骨氣奇高,被人評為“二王”之后第一人,對后世書壇產生了巨大影響。
顏真卿之所以能在書法藝術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他一生的刻苦勤奮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顏真卿從小就喜歡讀書學習,不但能作詩,字也寫得非常漂亮,經常受到大人的夸獎。但他家境貧窮,沒有多余錢買紙,因此他就經常用黃土塊在墻壁上練字。時間一長,白墻被染成了黃色,他的手指也給磨破了。但他還是不停地寫,不停地練。在這種頑強精神的支撐下,他的書法技藝不斷精進。
顏真卿的書法富于變化,每通碑都有不同于其他碑的風格面貌: 有的秀麗,有的端美; 有的雄闊,有的緊密;有的樸厚,有的流暢。風格多樣,新穎別致,具有鮮明的儒士風姿和將帥風度,開創了我國古代書法史上的新境界。
顏真卿像
真卿拜師
顏真卿聽說金吾長史張旭的書法很受人稱贊,尤其是草書,寫得逸勢奇狀,連綿回繞,妙趣橫生。于是,他就去拜張旭為師,想從張旭那里學到用筆之法。但他每次問起筆法時,張旭都笑而不答。時間一長,顏真卿不免有些灰心,就悄悄離開了。
回到家后,顏真卿刻苦臨摹,反復思索,但依然沒大的長進。他想來想去,覺得上次沒學到筆法,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心不誠。于是,他再次離開醴泉到京城拜師學書。這次他一去就和張旭住到一起,早晚相伴,學習也比以前用功多了,因此常常受到老師的稱贊。
《祭侄稿》 (局部) 唐 顏真卿
有一天,顏真卿懇切地對老師說: “承蒙先生指教,這些天我刻苦臨習,稍有長進,但用筆總不得法。若先生能親自指點,進步就更快些!”張旭聽后,沒說什么,看看左右,起身就走。顏真卿領會了老師的意思,緊跟其后,來到東竹林一座小堂內。張旭坐到正中床上,讓顏真卿坐在身旁,這才開始傳授書法經驗。他說: “本來筆法輕易是不傳授的,但我看你求教心切,學得刻苦認真,我就告訴你吧!”顏真卿聞言高興異常,趕忙連聲道謝。張旭接著說道: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真草,你要下功夫學習,深入去體會。”又道: “書道之妙,最重要的是旨趣要高,你如果勤奮努力,自然會達到妙境的。”顏真卿問:“敢問老師怎樣學習,才能在書法上和前人齊名?”張旭回答說: “書法妙在執筆,一定要圓轉,且勿拘事; 其次要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不能拘泥于別人傳授的秘訣; 再次是布局,要適度合宜; 另外還要重視筆墨紙硯等書法用具,一定要精良;最后就是要有規矩,但不能死守規矩,應該有發展,有變化,只有變化,才能有新意。這五條你若具備了,就能趕上,甚至超過前人。”聽完這番話,顏真卿非常高興,趕緊起身向老師拜了三下,反復道謝后才轉身離開。從此顏真卿刻苦習書,反復體會老師所說的話,書法水平不斷提高,終于成為唐代以來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
《爭座位稿》 (局部) 唐 顏真卿
練拳習書
提筆揮毫,伏案作書是一種高雅的腦力勞動,書者在寫字之前需要凝神精思,做到意在筆先; 還需要從字的用筆、結構到章法布局,逐一認真思考,做到心中有數。書法創作活動也是一種體力勞動,書法家在作書時要全神貫注,充分調動全身力量,做到“盡全身之力而送之”。實際上,每寫一次字,幾乎等于打一套太極拳,或打一場乒乓球,會消耗許多體力。因此,要把字寫得有勁,做到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書者就需要多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如打拳、游泳、打球、跑步等。這樣既能增強體質,又能鍛煉臂力和腕力,寫字時就會筆到力到,遒勁雄壯,給人以力量之美。
顏真卿的書法之所以敦厚有勁,力含字中,渾圓遒邁,氣吞山河,與他堅持練拳有很大關系。傳說顏真卿除了喜歡作書,還喜歡打拳、舉重,即使天陰下雨,也要雙手托于胸前,拿一重物在室內行走。75歲高齡時,他還能雙手撐在坐椅背上,懸足、雙臂屈伸數十下。
實踐證明,揮毫作書是一種強身健體的好方法,書畫家大多長壽便是佐證。人到老年,生活充實,心情愉快,通過書法創作獲得審美享受,再加上一定量的揮毫勞作,自然比老來空虛、無所事事的人要長壽。
《顏氏家廟碑》 (局部) 唐 顏真卿
屋漏之痕
顏真卿年輕時,學習書法十分用功。他不但堅持臨摹古人的優秀法帖,從中體悟筆法; 還善于細心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從中汲取書法養分,從而進一步體會書法用筆之妙,以提高自己的書藝水平。屋漏痕筆法就是顏真卿從生活中發現,并融化到自己書法實踐中的一種特殊筆法。
傳說有一次顏真卿和懷素在一起討論草書的用筆。顏真卿問懷素: “禪師在學習書法方面有什么體會?”懷素說:“我看見夏天云朵下面出現的奇特山峰,便將其化入書法創作,寫時真痛快,好像飛鳥出林、驚蛇入草一樣; 有時又像拆墻皮那樣用筆,得其自然之妙。總之,我覺得書法要從生活中尋求妙境。”聽了懷素的話,顏真卿思索片刻說道: “是不是屋漏之痕也可以用于書法創作,從而取得圓潤濕曲之妙? ”懷素笑答: “對,這下你算悟到書法的妙處了。”
顏真卿所說的屋漏痕是這樣的:下雨時屋頂漏水,而轉折流至墻壁頂端。因下面的墻壁是干燥的,遇到小股水流,并不易滑下。積聚較多水后,才匯成圓而有力的一條或幾條水線,再緩緩下流。因經過干墻,水不會直瀉落地,水線下端,必又積成了圓堆水珠,才有力量向下推動,而徐徐濡曲下流,有節奏,有韻律,圓潤而有力。顏真卿從這里悟出了書法的用筆,即在寫圓筆或方筆,豎直或橫平時,宜趁勢注重腕指的活動,下筆應微帶曲狀,左右濡動,凝重而有力,一如屋漏之痕,又如逆水撐船,雖用盡全力,卻走不了多遠,注重一個“澀”字。這樣寫出來的字才含蓄而有力,耐人尋味。
揮淚祭侄
《祭侄季明文稿》 是顏真卿為紀念侄子顏季明而寫的一篇祭文。此文為行草書體,縱橫跌宕,悲壯雄渾,實為千古杰作。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造反,很快占領了東都洛陽,大唐江山危在旦夕。時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聯絡從兄常山太守顏果卿,在山東、河北首舉義旗,討伐叛軍。附近十七郡紛紛響應,顏真卿兄弟被推為盟主,合兵20萬,共拒叛賊,使安祿山不敢過潼關。顏果卿幼子顏季明往來于平原、常山之間,負責聯絡。
不久,叛賊史思明攻破常山,顏果卿父子被俘,送往洛陽安祿山處。顏果卿父子被嚴刑拷打,但罵不絕口,視死如歸。最后英勇赴死。
顏真卿得知這一消息,悲痛欲絕。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從兄一家流落的人,結果,只帶回侄兒季明的遺骨。為了悼念為國捐軀的從兄和從侄,顏真卿滿懷悲憤地寫下了不朽的 《祭伯稿》和 《祭侄稿》,強烈愛憎溢于筆墨之間。在書寫時,他回憶起當年的斗爭經歷,懷著對叛賊的義憤和對顏氏家族“巢傾卵覆”的悲痛,顧不得斟詞酌句和書法精粗,將胸中慷慨激昂之情噴涌而出,毫無遲滯,一氣呵成。因于此,《祭侄稿》 奔放無拘地表現出了顏真卿長期積累的書法精藝,讀來豪邁而悲壯。也因此,后人公認 《祭侄稿》 為王羲之 《蘭亭序》 后之天下第二行書。
字如其人
我國書法史上有很多著名書法家,為人正直,書德高尚,書法藝術個性鮮明; 書法作品則充分體現了其思想和為人本色。對于這樣的書法家,人們稱之為 “字如其人”。這其中,顏真卿是最為突出的一位。
顏真卿一生忠君愛國,堅決維護中央集權和全國統一,是李唐王朝政權機構中的重要人物。他為人忠厚耿直,正義感很強,和許多權奸做過堅決、頑強的斗爭,并以身殉職。平時,只要顏真卿一上朝,那些為非作歹的小人便嚇得直打哆嗦,他們對顏真卿恨之入骨。顏真卿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盧杞就是其中一個。
盧杞時任宰相,為人奸詐,嫉賢妒能,他免掉了顏真卿禮儀使一職,改為太子太師。不久,李希烈叛亂,占領了汶州。盧杞便借機向唐德宗進讒言,讓顏真卿去汶州勸李希烈歸降。
顏真卿一到汶州,李希烈等叛賊便聲稱要刀剮他。他們軟硬兼施,逼迫顏真卿為其說好話。他們又欲另立國號,讓顏真卿做其宰相。顏真卿怒不可遏,痛罵不止。李希烈等人無法,只好把顏真卿關到蔡州(今河南汝南)的龍興寺內。顏真卿知道自己活不了多長時間了,便寫好了給皇帝的遺表,又給自己寫好了墓志和祭文,隨時準備以身殉職。興元元年八月三日,顏真卿被縊死在龍興寺內,終年77歲。
唐德宗貞元元年,顏真卿遺骨被送回京城,全城百姓深為悲痛。唐德宗更是悲痛萬分,他悔恨自己聽信了盧杞的讒言,失去了一位忠臣。為此,他5天沒能上朝理政。后來,唐德宗下了一道詔書,追封顏真卿為“司徒”,謚號“文忠”,贊頌顏真卿 “器質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顏真卿一生,忠直不阿,光明磊落,而書法也如其為人。圓勁雄重、鋒芒外露的“顏體”書法,正是顏真卿外柔內剛,嫉惡如仇個性的充分體現,真正是“字如其人”。欣賞“顏體”書法,就如見顏真卿其人; 學習“顏體”書法,就如學顏真卿為人。從古至今,“顏體”書法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久不衰。“雄壯博大,骨氣奇高”的“顏體”書法,有個性,有特點,有骨力,有氣勢,給人一種豪壯向上的力量。宋代書論家朱長文 《續書斷》 評曰: “(‘顏體’ 書法)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湖州帖》 (局部) 唐 顏真卿
上一篇:收藏趣談·顧梅羹
下一篇:閑章趣談·高鳳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