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談·顧梅羹
顧梅羹(1899~),名燾,以字行,號琴禪,古琴家。四川華陽人。畢業于湖南建國大學法律政治科。出身古琴世家,自少從父、叔習古琴,得川派琴家張孔山大師琴藝真傳。1920年在參加全國古琴會演后,遂留申報館授琴。次年赴太原任山西育才館、國民師范學校雅樂專修班古琴和中國音樂史教師。1947年任湖南省立音專教授。1956年任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特約通訊研究員。1959年調任沈陽音樂學院古琴專業教員。1981年晉升教授。為中國音協會員,遼寧音協理事,遼寧古琴研究會會長。所演以《高山流水》《瀟湘水云》《醉漁唱晚》《平沙落雁》《秋塞吟》等最為著稱。與查阜西合編有《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等。
“飛瀑連珠”的悲喜劇
顧梅羹先生是一位川派古琴演奏家,同時,他又是一位古琴收藏家。在他的藏品中,有一件“飛瀑連珠”的古琴,為稀世珍品,用這張琴演奏古曲《流水》《憶故人》,古雅渾厚,清音遏云繞梁,格外動人心魂。此琴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寧獻王朱權親制,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琴的外觀奇拙雅致,琴面涂漆,色彩灰暗,上面散布一排排細密的“斷紋”,只有用過200年以上的琴才能產生這種紋理。明朝滅亡后,這張古琴于1722年被遼陽文士李拙庵在“塵垢中”以“輕價”購得。這位收藏家得琴后,曾題詩于琴頭。這張古琴在李家珍藏了142年以后,于1864年被另一位收藏家—湖南長沙壽田陸長森所得。陸長森僅收藏了20余年,又為顧梅羹的祖父顧少庚所得。顧少庚是在長沙宦居時買到這張古琴的,經過顧少庚的兒子,最后傳給了顧梅羹先生。
以后,這張古琴便在顧先生手中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演出一幕幕激動人心的“壯劇”。1938年長沙發生一場震驚國內外的大火,古琴險些被焚。這年10月,日本侵略軍攻下武漢,長沙危在旦夕。蔣介石倡導所謂“焦土抗日”,即自己燒毀一切,不給日寇留下什么。達官貴人早已杳然而逃,平民百姓只好出城避難,號哭聲震天動地。顧先生帶著一家老小和這張“飛瀑連珠”琴倉皇出城,避居到偏僻的鄉間。11月,長沙城成為一片火海,顧先生家藏的其他9張古琴,連同房屋化為灰燼。在痛惜之中,略感安慰的是這張古琴幸存。此后,這張古琴一直和顧先生朝夕相處,度過了許多坎坷的歲月。它伴隨著他,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迎來了解放戰爭的勝利,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他用這張琴贊頌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新生活給他帶來的歡欣。
然而,不幸的事驟然降臨,“文革”的“炮火”震撼神州大地,一些卓有成就的知識分子遭到了空前的劫難。顧先生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被批斗、抄家,寫檢討,他再也不能用手指去撥弄琴弦。1968年,開始“清理階級隊伍”,顧先生的這張古琴及全部珍貴琴譜被一古腦兒地抄走。此時,他已不在音樂學院工作,而被下放湖南農村“勞動改造”。古琴一直鎖在區革委會的保管室,塵蒙灰罩達10余年。身處逆境,心系古琴,夢魂相繞,其情苦,其意切。或許可以說,他之所以能夠活下來,與他惦念著古琴,希望有朝一日與它相逢,重彈一曲,有著密切的關系。1976年10月,窮兇極惡的“四人幫”被粉碎,顧先生終于平反昭雪,并重返音樂學院執教。1979年,古琴再度回到他的手里。撫琴追昔,顧先生熱淚盈眶,欣喜若狂。
顧先生的古琴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幾乎貫穿了他生命的全過程。失而悲,得而喜,失而懸念不已,得而興奮不已,個中的人生體驗何其多姿多彩!
紫漆仲尼式琴(明)
上一篇:印章趣談·項元汴
下一篇:翰墨趣談·顏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