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趣談·毛澤東
毛澤東(1893~1976),字潤芝,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的偉大領袖和導師。1920年組織湖南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代表湖南共產主義小組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出席三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兼任中央組織部部長和中央局秘書,參加中共中央領導工作。1924年參加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活動,曾在國民黨一大和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并一度代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任《政治周報》總編輯。八七會議后,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31年任中共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和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主席。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后又與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軍事領導小組。1936年任中央軍委主席。1943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書記處主席。建國后,歷任全國政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有著作《毛澤東選集》。
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毛澤東精于文辭,為一代大家。他也寫過不少立意鮮明、思想深邃的對聯。“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是青年毛澤東為人們所熟悉的一首自勉聯。1914年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期間,還寫過一副自勉聯,即為此聯。這一對聯反映出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十分注重科學的學習方法。整聯的主旨強調一個“恒”字。既反對不顧身體健康的苦熬苦學,又反對一曝十寒的忽熱忽冷。一曝十寒,語出《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此聯系改明代胡胥仁聯語而成。胡的原聯是:“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毛澤東主張“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他在刻苦學習之余,非常重視體育鍛煉。早年上學時,學校因不重視體育鍛煉,致使1917年那年有7個同學因病而死。在學友會為死者舉行的追悼會上,毛澤東還曾寫下一副挽聯,即:“為何死了七個同學,只因不習十分間操。”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笑容何處尋
就人性而言,人類最博大的愛,最崇高的愛,莫過于母愛; 人類最深厚的情,最真摯的情,莫過于母親熱愛子女之情。世間有誰不曾吸吮慈母之乳汁,有誰不曾享受母愛之沐浴,誰能說他的成長與作為,不包含有母親的教養之恩。毛澤東是平凡而又偉大的,他對自己的母親充滿了深厚的感情。1919年10月,毛澤東的母親逝世后,他寫了一篇哀惻動人的《祭母文》,并寫了兩副挽聯,這是其中的一副。
毛澤東像
毛澤東的母親文氏夫人文七妹,是一位勤勞、善良、品德高尚的農家婦女。她自幼勤奮、聰慧,性情溫厚。她是家庭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撫養兒輩,操持家務,養雞喂豬,鋤園種菜,樣樣活兒都干,事事都安排得有條有理。她的治家節儉在山鄉是有名的。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在家業發展方面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于默默操勞的賢內助。文七妹賢明友善,富有同情心,憐惜窮苦人,肯給人以幫助。每逢荒年旱月,經常背著丈夫,悄悄送米送糧接濟貧苦的鄉親們。這種美德,一直影響著毛澤東和他的兄妹。
1910年秋,毛澤東挑著母親打點的行李,告別了韶山沖,先到母親娘家湘鄉縣的東山小學堂讀書,后又到省城長沙學習。從此,毛澤東不再由母親照料,開始了獨立的生活。但是,母親16年的養育之恩,母親的高尚品德,母親的慈容,卻深深埋藏在了兒子的心里。1919年春,文七妹患病,得了淋巴腺炎。這時正在長沙工作的毛澤東,把母親接到長沙醫治。母子曾短聚一個時期。其間,毛澤東和弟弟澤民、澤覃攙扶著老母到照像館合影留念。這是文氏夫人第一次照相,也是最后一次照相。她的兒子們萬萬沒有想到,這竟是他們最后一次歡聚。
正當毛澤東在長沙忙于驅張運動的時候,得到了母親病危的特急家信,猶如晴天霹靂。他馬上帶著小弟澤覃,奔回韶山。可是,當他趕到上屋場的時候,母親已經入棺兩天了。二弟澤民告訴他: 母親臨終的時候,還在呼喊著他們的名字。他聽了這句話,心如刀絞。那幾天,他內心里經歷著極大的悲痛,對著黯淡的油燈,一直守在靈前。他在靈前寫下了這副泣母靈聯。
此副聯情意深切。上聯說母親病危時還呼喚兒子,至死還無限關懷他們。母親未了的許多人生遺恨都將去補做,以作為對母親的回報。下聯說母親長期學佛,廣做善事,惜不能永在人世,無處再能見到她的慈祥面容。整聯抒發了作者對母親的無比愛戴和無盡哀思的感情。不久毛澤東給他的同學、好友鄒蘊真寫信,還高度贊揚母親的品德。信中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 損人利己的人; 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他說他的母親正是這最后一種人。
涓涓溪流,豈能作浪
星星火炬,可以燎原
1934年2月的一天,毛澤東到離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沙洲壩不遠的烏石壟,幫紅軍家屬犁地。快到中午時分,毛澤東和耕地的幾位農民在路旁大樟樹下歇息喝茶。這時,有一位老者知道毛澤東是個有學問的人,說是向毛澤東請教,望了望云霧繚繞的沙洲山峰,出了“霧鎖高山,哪個尖峰可出”的上聯,請毛澤東答對。毛澤東聽后,凝視了一下田野,指了指插在田頭的競賽紅旗,答出“火燒原野,這桿紅旗敢行”的下聯。眾人聽了,齊聲喝彩。這是一副十分精妙的工對,名形副對,平仄虛實,也都一一相對,全面地體現了對聯這一特殊的文學樣式的諸種特征。
正當毛澤東和烏石壟老者應對時,恰逢某私塾先生路過。先生見熱鬧非凡,便停步下來。他聽了毛澤東和老者的對聯,心情激動,說也要出一上聯請大家對對。他思索了一下,指著路旁的一條小溪流說: “涓涓溪流,豈能作浪? ”在場的群眾無一作答,都把目光投向了毛澤東。毛澤東明白大家的意思,略想了想,指著一人點煙的火柴桿說: “星星火炬,可以燎原! ”私塾先生聽了連連說: “妙! 妙! ”在場群眾齊聲叫 “好! 好! ”這自然也是一副妙對。不知那位私塾先生當時是即景造語還是另有用意,毛澤東當時的回答顯然有針對性,他顯得十分自信和自豪。
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
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
這是毛澤東1944年4月為朱德的母親鐘太夫人寫的挽聯。朱德的母親一生勤勞儉樸,辛勤操持家務。她生有13個兒女,因家境貧寒,無力養活,最后只剩下8個。朱德排行第三,鐘太夫人畢生盡力支持兒子上學和從事革命事業。朱德曾深情地寫下《母親的回憶》一文。他說:“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還說:“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朱母病逝后,延安各界1000多人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的這副挽鐘太夫人聯,高度頌揚了這位母親的崇高思想和高尚品德。上聯從中華民族大局落筆,朱德確不愧為偉大的民族英雄,所有母親都應向朱母學習。下聯從階級角度落筆,朱德家是佃農,朱母終身勤勞持家、相夫教子,可說是完美無缺,她是勞動階級婦女的典型。
為民族解放,為階級翻身,事業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懷,有松柏氣節,典型頓失,人盡含悲
這是毛澤東挽續范亭聯。續范亭出生于山西崞縣一個中農家庭,他是在農村生長的比較貧苦的知識分子。早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任新軍忻代寧公團鎮遠隊隊長,后在國民黨軍隊任職。1935年因痛恨國民黨政府投降賣國政策,留下絕命詩:“竊恐民氣摧殘盡,愿將身軀易自由。”在南京中山陵前剖腹明志,冀以一死震驚全國,幸遇救未死。后來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在《寄山西土皇帝閻錫山的一封五千言書》 中,他有一副譏諷閻錫山的對聯: “井底青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廁中頑石,不中不正,又臭又頑。”后來,續范亭又將此聯“贈”給名叫“中正”的蔣介石。在抗日根據地,他歷任山西新軍抗日決死隊總指揮、晉綏行署主任、晉綏軍區副司令等職。1947年9月12日在山西臨縣病逝,留下遺書請求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應他生前請求,追認他為中共黨員。舉行葬禮時,毛澤東由陜北發電致唁,送了花圈和這副挽聯。
此聯原由謝覺哉代擬。原文是: “為民族翻身,為階級翻身,事業垂成,公胡遽死?眼睛亮得很,骨頭硬得很,典型頓失,人盡含悲。”毛澤東大筆一改,挽聯顯得更為工整,含蘊更豐,更富于藝術性。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毛澤東
毛澤東書文天祥《過零丁洋》句
上一篇:印章趣談·毛澤東
下一篇:閑章趣談·汪士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