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趣談·張國淦
《張國淦》:張國淦(1876-1959),字乾若、仲嘉,號石公。湖北蒲圻人。幼年隨父居安徽。曾任北洋政府的國務院秘書長、教育總長、農商總長、司法總長等要職。后脫離政界,移居天津,從事學術研究,又成為中國方志學的 “學科帶頭人”??箲鸨l后遷往上海??箲饎倮蟪鋈巍段膮R報》董事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著有《辛亥革命史料》《中國古方志考》《歷代石經考》《常熟瞿氏觀書記》《中國書裝源流》等。
“我本不求人知也” ——寫給侄兒張傳琦的家書
1945年9月28日,即抗戰剛剛勝利之際,張國淦寫給在內地的侄兒張傳琦一封家書。信中簡要回顧了他自己從“九一八”事件后的10多年中,是如何堅守民族氣節、甘度貧困生活、暗中進行愛國活動,并且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信中說:“王克敏初次在平,啖以內務。王將去時,曹汝霖來言,敵方軍部轉達內閣意,強我擔任。一面仍嚴厲拒絕,一面向其剖明是非,并誡曹不要加入。及湯爾和病重,曹又來言,軍部強任教部,兼任王克敏事。復經嚴拒,故改任王揖唐、周作人?!边@就是說,自王克敏最初在1937年12月擔任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委員長之時起,王就誘勸張先生擔任“內務”方面的高官,遭到他的拒絕。1940年3月,汪偽政府成立后,王克敏改任汪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內政總督督辦,6月辭職,這些職務就由王揖唐繼任。而在王克敏辭職前,日方曾通過曹汝霖轉達強請張先生繼任之意,又遭嚴拒。到1940年秋,偽教育總督湯爾和病重時,他們又一次強迫張先生繼任,再次遭到拒絕。由此可知,在這件事情上,張先生曾三次嚴拒敵方; 而張先生如果肯接受的話,官兒要比教育總督大得多,即一身兼任王揖唐、周作人二人之職。
從張國淦的這封信看,他嚴拒偽職,決不止一次兩次; 同時,他還阻止他的熟人擔任偽職。信中提到他力阻吳佩孚任偽職一事: “在津四年,除隨時接洽秘密工作人員,消滅敵特,為國盡力外,其間吳佩孚住平,我屢勸其出平,及聞其擬與唐紹儀合作,趕至平為吳陳說利害。多方陳說,尚不決定。吳素以關、岳自命,最后我正色問其: ‘岳武穆是否站在金人方面,以槍桿向南? ’ 吳赧然,報案言: ‘此事誓不參加! ’并告其左右,以后拒見日人?!焙髞?,鄭振鐸先生在戰后寫的《吳佩孚的生與死》一文中,高度贊揚了吳佩孚晚年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原來,吳能做到這一點,還多虧了張先生之激以大義!
張國淦先生的這封信原本只是寫給其晚輩和家里人看的,有教育家人和后代之意,絕無自我標榜之心。他在信中一再提到:“我因環境關系,不得不絕對秘密,非局中人鮮有知者。我本不求人知也?!薄拔宜洑v,本不期曝白,從前尤不敢宣露。因在津、滬,未克西行,侄輩或不知底細,故略舉大概以告……此信所云只以告家人,非其人不必與言?!庇攘钊烁袆拥氖?,張先生最后說,因為“此十四年艱苦,本是做人分內的事”。有人稱張國淦的這封信“實在是太精彩,太光輝了,極富史料價值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價值”。如此看來,實不為過。
上一篇:扇面趣談·張君秋
下一篇:印章趣談·張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