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里芬生平簡介,史里芬歷史評價,史里芬怎么死的?
阿爾弗雷德·馮·史里芬(AlfredvonSchlieffen,1833—1913),德國資產階級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他所制訂的“史里芬計劃”,他的戰略戰術思想,對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了很大影響。
史里芬出身普魯士容克家庭,父親是普魯士的少將。他家學淵源,自幼勤奮好學。史里芬20歲參加軍隊,開始了軍事生涯,25歲就學于軍事學院。
1866年6月,普魯士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爆發了。史里芬作為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一騎兵團的一個年輕軍官參加了對奧作戰。決定普奧勝負關鍵的一戰是在克尼格來茨①進行的。史里芬親身經歷了這一著名戰役。當時普軍聯合意大利軍隊,在總參謀長毛奇指揮下,速戰速決,投入291,000普軍,以優勢兵力,僅7星期時間擊潰238,000奧軍。這一戰例給史里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為他以后的軍事理論研究和制定戰略計劃打下了基礎。數年之后,他在回憶克尼格來茨戰役時說:“多謝上帝賦予克尼格來茨的崇高榮譽。能參加普魯士軍隊經歷這一偉大的戰役,贏得輝煌的勝利,目睹無與倫比的歡呼場面,我感到是多么幸福啊!”
1870—1871年,史里芬作為陸軍總司令部的參謀軍官參加了普法戰爭。整個戰爭的指揮者是史里芬崇拜的普軍總參謀長毛奇。法軍在普軍強大攻勢下,迭遭失敗。法軍一部分退至位于法國和比利時邊境的色當。9月2日,拿破侖三世率10萬軍隊在色當投降。接著普軍長驅直入,包圍了巴黎。史里芬在戰爭中進一步領會毛奇等人運用的集中優勢兵力、實行速決戰的戰略戰術原則。史里芬親自參加的普奧、普法戰爭,為他后來制定“史里芬計劃”提供了重要的實踐依據。
史里芬在參謀部任職期間,很受毛奇的器重。1876年,他被任命為第一騎兵團團長。7年之后,擔任總參謀部處長,有更多的機會了解毛奇的軍事思想。1888年,史里芬被擢升為軍需總監,得到接替毛奇的總參謀長瓦德西的欣賞。他同瓦德西有相似的政治、軍事觀點,很快就成為瓦德西的有力助手。
史里芬是沉默寡言,嚴守紀律的軍人。他牢記父親的遺言:“始終不渝地勤奮工作,矢志不移地忠于職守”。還在他擔任第一騎兵團團長的時候,對一些具體事務他都親自過問。他對自己和對他的副官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1891年,瓦德西被威廉二世解除職務后,史里芬擔任了總參謀長。在他擔任這一軍職的16年里,沒有像他的前任毛奇那樣指揮過戰役,獲得赫赫戰功。但是他適應德國對外擴張的需要,遵從德皇威廉二世的旨意,致力于德軍的組織建設和軍事訓練,為德國將要進行的戰爭作了戰略和戰術準備。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德國已經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積極準備向外擴張。當時的首相畢洛夫公開宣揚“要求陽光下的地盤”;德皇威廉二世也提出向世界擴張的“世界政策”。在史里芬和軍界其他要人推動下,國會于1893年批準了一項軍事法案。根據這個法案,軍隊平時編制包括士兵和下級軍官是557,000人,軍官和服一年軍役的軍人32,000人,共計589,000人,1899年又增加了約30,000人。在德國大力擴充軍備的同時,史里芬也主張加強軍官指揮藝術的訓練,力圖以當時先進的技術武裝部隊,如1896年德軍首先用新式77毫米速射重炮裝備了陸軍,不斷提高軍隊的實戰能力。
史里芬根據德國將面臨兩條戰線作戰的局面,從1891年起,經過10多年的醞釀修改,終于制定出完整的“史里芬計劃”,對德國即將在歐洲進行的戰爭,以及在這場戰爭中應采取的戰術原則作了預測和部署。這是他在德國軍事史上贏得自己的地位的最重要之點。
史里芬計劃的核心是,集中強大兵力于西線,通過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從側翼包圍法國,采用殲滅戰,閃電戰的戰略,先發制人,一舉徹底打敗法國,然后揮戈東向,對付俄國,迫其締結和約。史里芬這種側翼包圍和速戰速決的戰略思想是對克勞塞維茨和毛奇戰略原則的發展。他強調發動先發制人的戰爭不僅要打敗敵軍,而且要給敵軍以出奇制勝的打擊,進而消滅敵軍。不僅進攻敵軍的正面陣地,而且盡可能進攻敵軍的側翼及其后方,迫使敵人在背面戰線作戰。這一戰略思想在拿破侖發動的對外戰爭中,以及在史里芬參加過的1866年普奧戰爭,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都被采用過。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都想稱霸歐洲,當然德國也不例外。英國怕德國強大而削弱自己在歐洲的地位,德英矛盾趨向尖銳。歷史上德法結下世代冤仇,雙方都在秣馬厲兵,法俄趨向采取共同行動。當時德國政府和一些軍事家對這一局面保持高度警惕。史里芬潛心研究戰略戰術,目的也是要德國在兩線作戰的形勢下,如何克敵制勝。他認為,“德國不能眼看著隱蔽的敵人為復仇得到吉日良辰。”他主張最好的自衛就是進攻,“德國必須自由地生存,必要時采取這種手段。只有抓緊時機,才能有效。”
史里芬分析了法國的形勢,指出法俄雖然趨向聯合,但法軍已不能指望俄國更多的支援,因為俄軍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元氣大傷,法軍只能限于防御。德國趁機發動戰爭,速戰速決,就能徹底打敗法國。按照史里芬計劃,東西線兵力部署應當是,東線只用兵力的1/10,約9個師,配合奧匈軍隊防御俄國。戰略重點在西線,在西部戰場集中優勢兵力,投放78個師。西線以梅斯為中心,分為兩個戰略意義不同的部分,即右翼和左翼。右翼的任務主要是擊潰法軍。德軍要用70個師,出其不意地襲擊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占領法國北部,沿海岸線大幅度迂回,渡過塞納河,繞道巴黎,折向東南,將法軍主力壓向東方,迫使法軍退至摩澤爾河一線。德軍左翼由8個師組成,兵力部署在亞爾薩斯——洛林一帶,固守在德法設防堅固的270公里國境線上,牽制法軍進攻力量,以擋住法軍右翼的進攻。史里芬指出,如果德軍指揮合理,“切勿削弱我的右縱隊”,不斷地進攻法軍的側翼和后方,法軍就被壓縮在鐵錘——右縱隊,和鐵鉆——左縱隊之間,在4至6周內將能徹底殲滅法軍。然后利用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網,在內線迅速調動部隊,分兵東線,擊敗俄國。這樣德國便能速戰速決,在兩三個月內贏得整個戰爭的勝利。史里芬預計,即使德軍左翼失敗,法軍向德國境內挺進,德國仍能獲得勝利。德軍占領比利時和法國的海岸線,切斷法國的盟友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系,也會給法國以致命打擊。
史里芬和老毛奇都認為,在未來的戰爭中,德國不可能在東線爭得決定性的勝利。決定德國的命運只能在西線。不同之點是,毛奇能夠比較客觀地、冷靜地對待現實,而史里芬卻堅定地相信,只要人們能夠正確地認識現實,就能使現實服從于理想。他是一個極為相信個人天賦才能的人。毛奇習慣于在臨戰前制定初步戰役計劃,史里芬則在戰爭爆發之前很久就為德軍制定了完整的戰略計劃。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德軍戰略部署基本以史里芬計劃為依據,以他的速決戰、包圍戰役學說為指導思想。但是,1914年德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變化,俄國軍力大增,嚴陣以待;法國擴充了軍備,增強了經濟實力,與德國怒目對峙;德國西部工業區是國民經濟和軍火工業中心,壟斷資本家要求德軍保護工業區安全。為此,史里芬的后繼人小毛奇修改了史里芬計劃,在西線右翼投入52個步兵師和7個騎兵師,左翼從史里芬計劃的8個師,增加到15個師,西線右翼與左翼的兵力由原來的7比1改為3比1,東線力量也加強了。這些無疑削弱了德軍西線進攻的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戰爭最初階段給法軍以突然襲擊,初戰告捷,獲得一些戰果。
史里芬忽視了客觀形勢的變化,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低估敵人的力量。他相信德國軍事、經濟力量能夠保證他的計劃的實施。他預計法軍無力阻止德軍的強大進攻;俄國因1905年國內革命浪潮沖擊,無法迅速總動員,德軍有較高的指揮藝術,部隊軍事素質良好,趁虛而入勝利在望。他對躍躍欲試的英國掉以輕心,揚言“如果發生一場沖突,我們就迫使英國在巴黎媾和。”同時,史里芬低估了敵對國家經濟實力對整個戰爭進程的影響,最后的結果只能是德國陷于兩線作戰的窘境。
史里芬的戰略學說是以單純軍事觀點為基礎的。他無視經濟實力對速決戰的影響。在外交方面,他不顧其他國家對德國的公憤,聲稱對法國作戰要打出一個赫赫有名的“克尼格萊茨戰役”,或“超克尼格萊茨戰役”;要求德國無所畏懼地破壞盧森堡和比利時的中立。他說“誰抓緊時機首先占領布魯塞爾,并征收幾十億戰爭稅,誰就有優先權”。這樣做,德國必然首先撕毀國際法,破壞比利時等國的中立,在外交上處于被動。加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德國人民反戰斗爭如火如荼。這些都加速了史里芬計劃的破產與失敗。
史里芬作為一個著名的資產階級軍事家,在論述軍事思想時,雖力圖回避政治和經濟的影響,然而他的一切設想都受德國當時政治經濟的制約。他強調突然襲擊法國,這也是以德國的經濟和君主政體結構不能長期承擔現代戰爭消耗為先決條件的。正如他于1912年在戰略計劃中明確指出:“不能容忍英國繼續如愿以償,起決定性作用。德國必須為它的經濟繁榮再次獲得必要的實力地位。沒有戰爭,要把這些變為可能是困難的。”
史里芬1907年退休。此后他潛心致力于軍事著述,整理舊稿,撰寫新篇。他以自己的軍事著作繼續對德軍總參謀部施加影響。他撰寫了《坎尼之戰》,《現代戰爭》,《統帥》,《克尼格萊茨戰役》等著作。史里芬的軍事著作并非一般軍事史,他是用軍事史中的事例,證實他的戰略原則,闡明他的戰略思想,并促使這一戰略得出邏輯上的結論。他認為,從側翼進攻敵人是所有戰爭史中最重要的內容。他對軍官進行嚴格的訓練,并要求“一個統帥必須具有超人的或某種超自然的東西,你可把它叫作天才。”史里芬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論述過這些思想。由于他在德軍戰略和軍事理論上的貢獻,1911年他被授予陸軍元帥的軍銜。史里芬在寫完他的關于同法國、俄國作戰的一系列備忘錄之后不久,于1913年1月4日逝世。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874.html
上一篇:興登堡生平簡介,興登堡歷史評價,興登堡怎么死的?
下一篇:圖哈切夫斯基生平簡介,圖哈切夫斯基歷史評價,圖哈切夫斯基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