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趣談·黃道周
黃道周(1585~1646),字幼平,一字螭若,又字細遵,號石齋,漳浦(今屬福建) 人。明末學者。天啟年間進士,授編修。崇禎二年(1629年)進右中允,3次上疏奏救故相錢龍錫,雖降調,而錢龍錫得以免死。崇禎五年(1632年),又數次上疏,語刺大學士周延儒,被斥為民,至余杭。學者聞黃道周至,筑書院于大滌山請授業。旋復官,歷少詹事。后3次上疏彈劾楊嗣昌觸怒崇禎帝,戍邊廣西。旋召還,賜假寓武夷講學。清兵入關,率師抗擊,兵敗被執,不屈而死。其潛心致學,亦善書畫。著有《易象正義》《三易洞璣》等。
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
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洪承疇兵敗被俘,投降清軍,是崇禎皇帝萬萬沒有想到的。他以為洪承疇必然英勇就義,因此不等消息傳來,便下旨: 輟朝三日,賜祭十六壇,在京城外建專祠,各位大臣并列祠內,由崇禎皇帝親制祭文,入祠親奠。可是,這些事還沒來得及辦,洪承疇叛國的密報已到。頓時,掀起軒然大波,在大臣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陰影:連洪承疇這樣的“忠臣”都叛變了,其他人就更難說了。黃道周原是洪承疇的門生,本來很佩服洪承疇。他在抗清戰敗被俘以后,清太宗命洪承疇去勸降。洪承疇告別時,黃道周提筆寫了這副對聯。
此聯之上聯嵌有史可法的名字。史可法是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他在清兵壓境的危難時刻,帶領部下和百姓在揚州與清軍激戰,寧死不屈,與揚州城共存亡。黃道周在上聯中深情歌頌史可法血染沙場,雖死猶榮,名垂千古。下聯則嵌有洪承疇的名字,不過“承疇”變成了諧音“成仇”,意思是說洪承疇忘恩負義,反目成仇,把忠義臣節統統丟在腦后,投敵叛國,是千古罪人,與可歌可泣的史可法形成鮮明對照。
草書墨跡 黃道周
上一篇:閑章趣談·黃道周
下一篇:扇面趣談·黃遵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