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大漠風·蘭州之旅·炳靈寺石窟·石窟傳說也迷人
炳靈寺石窟流傳有許許多多的傳說,這些傳說增添了石窟的神秘與光彩,引得人們愈欲探尋究竟。
鬼窟唐述窟
炳靈上寺原稱“唐述窟”,是古羌語“鬼窟”的音譯。此名來源還有一段傳說。東漢順帝時中國道教興起,皇上崇尚入迷,全國道觀遍布,門徒眾多。為修建一座雄偉的道觀,天下的能工巧匠被遣往京城。有位名叫羊兀的道士,也被遣到洛陽。皇上窮奢極欲,大臣百般獻媚,民眾貧困疾苦,目睹這種情狀的羊兀,深感痛心與絕望。羊兀見機逃出京城,立志遍游名山,尋覓理想之所。一日,他走到人跡罕至的小積石山,這里青山綠水,風景如畫;奇峰頂上仙草茂盛,懸崖中間神工造穴。羊兀縱身躍入洞內,只見仙桃、仙果,玉液瓊漿,錫箔缽盂,自然浮出;洞壁掛著鴻毛天衣,洞底是一泓清泉浴池。從此羊兀道人在洞里隱居,潛心修煉。有時他頭戴逍遙巾,身穿紅毛褂,飛渡萬峰頭,采仙草,制精餌,幽靜恬然。后來附近一伙羌人騎馬行至大寺溝口,見一怪物身穿雪白羽衣,時隱時現,忽大忽小,往來輕飄于山谷之中。眾羌人驚嚇而逃。此后,羌人時常在此處遇“鬼”(其實是羊兀道人),遂稱它為“鬼窟”。
千梁無柱
炳靈寺石窟的天梯棧道令人嘆為觀止。據說這里古代的棧道已毀于戰火,而今那些絕技已失傳,但關于“千梁無柱”的故事卻為人們津津樂道。相傳十六國時西秦王非常崇信佛教,從西域請來著名高僧曇摩毗,奉為國師。工部、禮部二位大臣被責令隨同國師前往人煙稀少的唐述谷建立寺塔,并開窟鑿像。有一位出類拔萃的工匠魯般矢命動工。他不但擅長雕梁畫棟,還精通石匠技術,以“鑒山構石,接梁通水”法修架棧道。他首先在峭壁上鑿一方形石孔,將木梁一頭塞入山腹,另一頭開卯立柱,上鋪木板蜿蜒而上。棧道很快就鋪到懸崖中間,萬事齊備,只等第二天國師親登。誰知一場大風暴將魯般和工匠們血汗經營出的棧道毀于一旦,被沖塌的木梁、柱子橫七豎八落了一地,魯般見了無限惋惜。蜀道之法在唐述谷修建棧道行不通,他便拋開老經驗,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終于想出了新方法,馬上領著工匠動手修建。沒過多久,“千梁無柱”的天梯棧道像一條飛龍,盤旋在萬丈懸崖絕壁之上。國師贊道:“貧僧周游列國,今始見身懷鬼斧神工之技者!”他心血來潮,揮筆記述了這個登上天窟的日子,這一題記為我國石窟群中有明確記年的最早的一個。
時亮禹穴藏書
炳靈寺石窟中有一窟名叫“時亮窟”,唐人張族曾說:“此是神仙窟也。實天上之靈奇,乃人間之妙絕。”詩圣杜甫的秦州雜詩里有:“藏書聞禹穴,讀記憶仇池。”這個“禹穴”指的正是“時亮窟”。相傳晉初秦始元年,京城洛陽有位學識淵博的老儒生,臨去世前將自己厚愛的甘肅隴段籍學生時亮喚到身邊,囑咐道:“老夫家有密傳藏書五笥,乃大禹治水要訣的寶書。幾百年來,中原刀光劍影不斷,此書亦歷盡滄桑,至今仍無一安穩妥當之處可藏之至千秋不朽。老夫夜夢大禹前來,密訴他當年導河積石山處有個洞穴,石柜五個恰好能裝下祖傳寶書,甚是穩妥。你是我貼心弟子,得意門徒,現將寶書交與你手,若未實現我愿,老夫九泉之下不會安息……”時亮含淚發誓粉身碎骨也要找到禹穴,把書藏好。料理了先生的喪事之后,時亮沿黃河古道直向上游行走,歷盡艱險,終于找到懸崖之上的禹穴,里面果然有石柜五個。他設法用木頭扎成木排,上面再堆集無數木材,待黃河水漲時上去。時亮放進寶書之后,便燒掉了和禹穴一般高低、堆積如山的木材。因此歷來想上去看個究竟的人們只能徒然興嘆了。酈道元稱它為“積書巖”。人們為紀念時亮,遂以其名稱石窟。
乞善公主與“千手千眼”觀音
炳靈寺石窟南壁,有個觀音洞,洞內觀音塑像長著千條胳膊千只手,每只手心有一顆眼珠閃閃發亮。傳說古時炳靈寺附近有個名叫乞伏王的國王,養有三女乞顏、乞香和乞善。與兩個姐姐不同,乞善沉默寡言,不學妖艷打扮,不學王子皇女的禮儀,不貪圖安逸享樂,專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氣得嚴酷的父王把她趕出宮門。乞善走投無路,只得出家在老君洞當了道姑。一年,乞伏王突然得了重病,需食親生骨肉的一只眼和一只手。身邊的二女不是又蒙眼睛又藏手,就是逃之夭夭,不見蹤影。乞善得知消息,急返王宮,剜去自己的一只眼,又砍下自己的一只手給父王作藥。乞伏王病愈后慚愧得老淚縱橫,改過自新,變成了一個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君主。佛祖有感于乞善的孝心,遂賜給她還具“全手全眼”,但傳旨者沒聽清,結果傳成了賜她“千手千眼”。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玉皇洞·石窟“神曲”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秦皇島之旅·北戴河·碣石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