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宜興·陶都美名天下傳
宜興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秦以前稱荊溪,秦始皇統一后稱陽羨;晉永安元年(304),惠帝為表彰周處之子周玘三興義兵平定江南之功,將陽羨縣升為義興郡,賜封周玘;隋開皇九年(589)改郡為縣,唐初名鵝州、南興州,后還舊稱;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太宗趙光義之諱,易“義”為“宜”。宜興以產陶著名,被譽為“陶都”。
宜興地處江蘇省最南端,東鄰萬頃太湖,西接綿綿崇山,溪河交織,湖蕩密布,善卷、張公、靈谷三洞,洞天勝境別具一格,急湍緩流,各具情態,或“飛急聲之琴汩”,或“散輕文之漣羅”,引多少文人雅士流連忘返,僦屋而居。宋代大詩人蘇軾更是與宜興結有深情,“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在此留下了眾多佳話。幾千年來的巧匠良工,又為宜興的文化涂上一筆鮮明的地方色彩。
千載功績歸陶朱
相傳春秋時,范蠡幫助越王滅吳后,棄官逃到宜興。他同西施在鼎山(今丁山)一個名叫臺山的村子里隱居,發現當地黃龍山的泥土可以制作陶器,就教大家采泥做坯、筑窯燒陶。可是一開始,陶器雖然燒出來了,卻都不能用,不是沒燒透,就是變形或者有裂縫,范蠡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他看到西施燒飯時,鍋下墊三塊石頭,又易起火又不冒煙,于是下次燒窯時也不再把坯直接放在地上,這樣,坯體受熱均勻,成品便多了起來,人們把這種石頭叫腳石。后來他又仔細琢磨西施燒飯的火候,試驗出一套控制窯溫的辦法,終于燒出噹噹的響的陶器。他把辦法教給大家,鼎蜀窯場就興旺起來。后來,他被人們奉為“陶朱公”,成為陶器行業的祖師。
其實宜興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幾何印紋硬陶,真正馳名天下的紫砂陶的生產始于北宋。當時有壺、罐兩大類產品,壺嘴捏塑成龍頭形,壺嘴與壺身的粘接采用簡單的開洞捏塞法,胎色呈紫紅、灰褐,制作不夠精細,有明顯的早期紫砂特征。至元代,紫砂器的燒制工藝日趨成熟,開始在器物上題詞雕刻,并且第一次出現了“紫砂罐”這個名詞。明代中期,紫砂茶具極為盛行,當時有“飲茶必用宜壺”,“壺之精者莫過于陽羨”之說。
家僮供春偷學藝
紫砂茶具在長期創制中,名家輩出,明代弘治、正德年間的供春,被視作把紫砂壺工藝推向新境界的第一人。相傳丁蜀鎮西南有金沙寺,是唐宰相陸希聲故居,寺中老僧善制茶壺。有個書生吳頤山帶了書僮供春到寺中讀書。供春有心向老和尚學做壺,又怕老和尚不答應,只好在一邊偷偷地學,日子一長,就掌握了全部技藝。一天供春看到一棵百年老樹的身上長著許多樹瘤,心里一亮,畫出了一把非常別致的茶壺樣式。壺畫好了,可是沒有泥料,供春突然想到了老和尚洗手的那只水罐,他跑去一看,罐里果然積了厚厚的一層細膩的紫砂泥,他就用這些泥料捏起來,壺捏好后被老和尚看到,大加夸贊,幫他送到丁山的窯里去燒。壺燒成后酷似金鐵古董,供春聲名大振,于是吳頤山還了他賣身契,他便制壺為業,創作了許多新款式的紫砂茶壺。他所制的茶壺后人稱為“供春壺”。當時,臺灣人最喜愛供春壺,說“一具用之數十年,值金一笏”。今僅發現一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一朵奇葩依舊香
供春以后,有董翰、趙梁、時朋、元暢四大名家,還有被譽為壺家三大妙手的時大彬、李仲蕓、徐友泉,明代獨立的紫砂工藝體系已逐步確立。
清代宜興陶藝愈益精湛,清初陳鳴遠善制壺、杯、瓶、盒諸品,所制款式,書法雅健,博得“海外競求鳴遠碟”、“鳴遠一技之能,世間特出”等贊語。嘉慶、道光年間楊彭年與金石書法家陳曼生合作制壺,由曼生設計,彭年制作,再由曼生書畫雕刻,底署“阿曼陀室”,這就是頗負盛名的“曼生壺”,自此開創了用篆刻、書法和繪畫作裝飾的新風格。道光、咸豐年間的制壺名手首推邵大享,他所制的壺造型完整,代表作品有魚化龍、一捆竹、風卷葵等。
今天的宜興紫砂陶器,有茶壺、茶杯、花盆、花瓶等品種,僅茶壺就有漢云壺、提壁壺、詠梅壺、報春壺、松鼠葡萄壺、藕形壺、荷葉壺等。宜興紫砂壺胎壁無釉,呈多孔性,有較強的吸附力,泡茶后五天能保持茶香,耐熱性能好,傳熱慢,不燙手,即使在寒冬,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擔心炸裂,是陶瓷中的精品。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龍門·險奇雄峻壯哉龍門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南岳之旅·衡陽·雁城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