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陸遜,又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上海松江)人,公元183年出生在江南有名的大官僚地主家庭。為了得到豪門貴族的支持,孫權把其兄孫策之女嫁給了陸遜。二十一歲時,陸遜開始在孫權手下當官,起初任屯田都尉,曾開倉濟貧,勸督農桑,表現了一定的政治見地。后來,他主動建議孫權出兵平定興起多年的江南“山寇”,穩定后方,擴充軍隊,以圖大舉。孫權就命他率兵進擊,他巧用計謀迅速完成任務,為吳軍征募了幾萬名年輕力壯的士兵,受到孫權的重視和信任,被提升為定軍校尉,領兵駐屯蕪湖。
荊州之戰 初露鋒芒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鎮守荊州的關羽在對東吳采取軍事對抗方針的同時,率領荊州守軍主力北攻曹操占領的襄樊地區。負責鎮守陸口(今湖北嘉魚縣西南)而與關羽為鄰的東吳大將呂蒙,一見有機可乘,就獻謀孫權,請以治病為名將其調回建業(今南京市),迷惑關羽,使其調走留守江陵(當時荊州的治所)的部隊,然后乘虛而入,一舉奪回戰略重地荊州。被孫權采納了。
俗話說,英雄所見略同。年輕無名、職位低下的陸遜竟和呂蒙想到一起了。當呂蒙乘船途經蕪湖時,陸遜前往求見。他向呂蒙問道: “陸口是防備關羽的戰略要地,將軍為什么丟下不管而安然回京呢? ”呂蒙一聽,覺得來者很不一般,但又不便說破真情,就應付性地回答說: “你說得不錯,可我病體沉重,實在不能堅持了呀! ”陸遜便建議說: “關羽驕橫,盛氣凌人。現在他一力北進,對我軍未懷戒心。如果他知道您已返京治病,一定會更加放松戒備。我們如果乘此良機,出其不意地襲擊,是可以奪取荊州的。請您見到主公時,轉達一下我的建議,同他很好地籌劃一下。”呂蒙見陸遜說破了他的計策,覺得陸遜是個難得的將才。回到建業后就向孫權推薦說: “陸遜思慮周密,謀略長遠,是個將才,可以擔任重要職務。他的名聲不大,不會被關羽注意,請派他接替我鎮守陸口,讓他到任后,把我們的意圖隱蔽起來,暗中觀察形勢,伺機進擊,大功就可告成了。”孫權接受呂蒙的建議,立即召回陸遜,面授機宜,破格任命他為偏將軍、右部督,代理呂蒙鎮守陸口,密切注視荊州動向,為出兵荊州作好準備。
陸遜到達陸口后,馬上寫了一封信恭維關羽說: “關將軍揮軍北征,討伐曹賊,樊城一戰,水淹七軍,生擒于禁,使曹軍聞風喪膽,將軍的奇功偉績,使晉文公大戰城濮之師和韓信破趙之略都相形見絀了。近來,因呂蒙將軍病重需回建業醫治,主公令我代守陸口。我本是個書生,沒有能力負此重任,幸而能同將軍這樣本領強、名望高的人相鄰,希望將軍多加指教。聽說徐晃率騎搬取救兵,曹操為人奸詐狡猾,恐怕不會甘心失敗,也許會暗中增兵,以求扭轉敗局。古人用兵,特別警惕勝后,因為獲勝之后,往往容易輕敵。希望將軍多施妙計,以便最后大獲全勝。”當東吳使者把這封信和一些禮物送到樊城軍營后,關羽覺得陸遜這個年輕書生,看來確實本領不大,態度也謙恭、友好,不會對荊州形成威脅,因而“意大安,無復所嫌”①,立即抽調了大部分荊州守軍增援樊城戰場。荊州因此更加空虛了。
陸遜察知備細,立即派人飛報孫權,孫權便以呂蒙為大都督,率軍西上,至陸口與陸遜會合,一舉襲占了荊州。接著,陸遜領軍西上,攻占了宜都(今湖北宜都縣西北)、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和秭歸,切斷了關羽入川之路。孫權加封他為鎮西將軍,任宜都太守。
奪取荊州,主要是呂蒙指揮的。但是,作為一個中級軍官的陸遜,能從軍事全局出發考慮問題,提出了和當時擔任吳軍統帥的呂蒙完全相同的計謀,的確是不簡單的。說明他很注意研究吳、蜀之間的軍事形勢和雙方將領的情況,做到了知己知彼,因而能夠提出智取荊州的計謀。當他到達陸口之后,又利用了自己沒有名望的條件,巧妙地吹捧關羽,擴大了關羽的弱點,達到了驕敵、誤敵的目的,促使偷襲荊州的戰機迅速成熟。這些都說明,陸遜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將領。但是,陸遜沒有看到吳蜀應當聯合才能抗擊曹魏的大局,獻計進攻盟友,則是失策的。因此,很快導致了吳蜀之間一場大戰的爆發。
火燒連營 后發制人
孫權襲奪荊州,使吳、蜀兩個集團之間的矛盾激化起來。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以替盟弟關羽報仇為名,派將軍吳班、馮習率兵四萬,擊破了李異、劉阿等部吳軍,占領了秭歸,準備東征孫權。對此,大將趙云反對說: 當前的主要敵人是曹魏而不是孫權。我們應當利用曹丕篡漢稱帝之機,擴大反曹聯盟,出兵占據關中,控制黃河、渭水上游,關中、關東的反魏勢力必然會裹糧策馬迎接我軍。如果把主要敵人曹魏擱在一邊去和東吳作戰,后果將是很不好的; 諸葛亮等其他不少蜀漢大臣也不支持出兵東征; 在東吳任職的諸葛亮之兄諸葛瑾還寫信勸說劉備分清主要敵人; 孫權為了縮小兩國糾紛,曾兩次派使向劉備求和。這一切,全都被劉備拒絕了。這位登基不到一年的皇帝,決心一舉奪回戰略重地荊州。
孫權求和不成,只好準備戰爭。為了防備魏軍乘機進攻,他遣使向曹丕卑辭稱臣,被曹丕封為吳王,暫時地解除了北方的威脅。吳軍原統帥呂蒙已在荊州之戰結束時病死。為了確保抗蜀戰爭的勝利,善于發現和使用人才的孫權,斷然起用三十八歲的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馬,溯江西上,迎戰蜀軍。以前并無顯赫戰功的陸遜,一舉成為東吳的統帥,這使一些久經沙場的老將和王親貴戚們很不高興,也很不服氣,他們根本看不起陸遜,對陸遜的命令也不愿意服從。為了實施集中指揮,陸遜召集眾將開會,他按著孫權親授的大都督寶劍,嚴肅地對大家說: “劉備天下知名,曹操都怕他,現已揮軍進入我們境地,是個強大的敵人。各位應當團結一致、共同對敵。我雖然是個書生,但是,主公將統帥重任交給我,是因為我還有一點可取之處,這就是忍辱負重。然而,軍隊的紀律是不能破壞的,大家必須各負其責,服從指揮,如果再有違犯軍令者,一定要嚴厲懲處。”諸將雖然不滿,迫于軍令,只好服從。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劉備決定親率大軍由秭歸大舉東下。另一將領黃權向劉備建議說: “吳軍戰斗力強,我軍順流東下,進易退難,請讓我作先鋒試攻,陛下應率主力殿后,較為穩妥。”劉備對這一建議又拒絕了。他以黃權為鎮北將軍,率領長江北岸諸軍,防備魏軍進擊蜀軍側翼,自己率蜀軍主力沿長江和南岸山嶺,水陸并進,其勢銳不可擋。先鋒吳班、陳式所部水軍一舉攻占夷陵。初次擔任統帥的陸遜看到,不論地形、兵力和士氣,蜀軍都占著顯著的優勢,如果急于接仗,吳軍會吃大虧,因此,他大膽地實行了誘敵深入、等待時機、后發制人的戰略方針,命令吳軍從巫縣(今四川巫山)一直退到夷道(今湖北宜都西,位于長江南岸)和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位于長江北岸)一線安營扎寨,轉入堅守防御,不準和蜀軍交戰。
一些吳軍將領本來就懷疑這位新統帥的指揮才能,現在看到他只知道一個勁地后退和堅守,終于忍耐不住,群起向陸遜請戰。陸遜不動聲色地說: “劉備舉兵東下,其勢正銳,又憑高據險,很難一舉攻破,即使攻破,也難獲全勝,若出戰不利,反而影響大局,不如獎勵將士,多獻計謀,等待形勢變化。蜀軍沿山嶺行軍,兵力難以展開,容易疲憊渙散,我們應當等到時機成熟時再出戰。”將領們聽了半信半疑,怏怏而退。其實,陸遜面對強敵,先讓一步,主動退出高山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六、七百里崇山峻嶺讓給蜀軍,扼守要隘,避敵銳氣、待機決戰,這種指揮是很高明的。可是,吳軍將領們不理解這一作戰意圖,以為陸遜是害怕敵人,因此各懷憤恨,流言蜚語,時有所出。陸遜仗有孫權的信任,以忍辱負重的精神,對此不予理睬。
二月,劉備率領大軍進到猇亭,扎下了大本營。他自恃身經百戰、兵多將廣,完全不把陸遜這位初出茅廬的年輕統帥放在眼里。在這種情緒指導下,他不斷地分散著自己的力量。先是命令蜀軍緣六、七百里山嶺接連設置了幾十個營寨,擺了一個展不開的長蛇陣,后又分兵一部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子,立即向陸遜求救。部將們也強烈要求分兵救援。陸遜堅決不同意,他對部將說: “孫桓深得部下擁護,夷道城防堅固、糧食充足,不會失守,只要我的計策施展,其圍可不救自解。”將領們因此對他更加不滿了,對此,陸遜仍然置之不理。
劉備本想先發制人,一舉打敗吳軍。可是,陸遜卻堅守不戰,這使劉備非常惱火,就天天派人到吳營外辱罵挑戰,陸遜只是不理。劉備見激將法不行,就改用誘敵法,他將八千多名精兵埋伏在山谷之中,而令吳班率領幾千名老弱殘兵在吳軍營地前的平地上扎營。吳軍將領們一見有機可乘,紛紛請求出擊。陸遜制止說: “大家不知孫吳兵法之妙,此舉必定有詐,看一看再說。”劉備見吳軍還是不出戰,只好撤出山谷中的八千多精兵。諸將見陸遜所料果然不錯,慢慢佩服起來。
陸遜按照既定部署,集中兵力固守待機,和蜀軍相持了七個月之久。劉備被阻于猇亭、夷陵一線,欲戰不可,欲退不能。隨著天氣不斷炎熱,蜀軍將士個個叫苦,斗志日漸衰退。這時劉備又將就士兵們的避暑要求,竟然放棄了 “水陸并進”的有利條件,令水軍全部棄船上岸,到山林中扎營避暑。陸遜一見大喜,立即滿懷信心地上書孫權說: “開戰之初,我所顧慮的就是蜀軍水陸并進、夾江而下的優勢。現在蜀軍已經舍舟登陸,在密林中處處扎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再有大的變化了。劉備過去用兵,總是敗多勝少。因此,我雖然沒有什么才能,但打敗劉備,已經有把握了。”于是,陸遜召集諸將部署反攻。將領們迷惑不解地說: “要攻劉備,應在當初,現在讓他深入了六、七百里,設防了七、八個月,各險要重地都已配備重兵,這時候反攻恐怕不利吧? ”陸遜笑著對大家說: “劉備是個很狡猾的人,見多識廣,大軍初來,考慮必然精細,加上其水陸并進,士氣旺盛,我們如果出擊,是難以得勝的。半年多以來,蜀軍被我軍阻止在此,一直沒有得到進攻的機會,現在蜀軍疲憊,斗志消沉,處處設營,兵力分散,劉備又令水兵舍舟上陸,說明其計謀也已用盡。因此,要打敗劉備,現在正是極好時機。”諸將認為他的看法有道理,因而對反攻充滿了勝利信心。
在大規模反攻的前夕,陸遜先率一部分人馬試攻了蜀軍的一個營寨,結果大敗而回。有的將領一見又泄了氣,說這“不過是白白送死”。可是,陸遜卻胸有成竹地說: “我已有破敵之法了。”接著,陸遜調兵遣將: 令水軍溯江而上切斷南北兩岸蜀軍的聯絡;令一部士兵每人背一捆茅草,乘黑夜分頭到各個蜀軍營寨放火; 令大隊人馬以火光為號同時出動。蜀軍營寨本是竹、木所筑,又全在密林之中,易被火攻。這天夜晚,恰逢東南風勁吹,吳軍突然處處放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一時間,形成了一條長達幾百里的火龍。早已麻痹大意的蜀軍,突遭大火襲擊,陷入了一片混亂。陸遜乘勢指揮吳軍全線反攻,迅速攻破了四十多座蜀軍的營寨,殺死了張南、馮習等數員蜀軍大將,蜀軍土崩瓦解,大部死傷逃散。蜀將杜路、劉寧見無處可逃,只好向吳軍投降。包圍夷道的蜀軍也不戰而潰。大火一起,劉備就失去了對蜀軍的指揮控制。慌亂中,他率領一部分人馬登上了夷陵西北的馬鞍山,依山據守。陸遜不給他以喘息時間,集中各路兵將,四面包圍,加緊攻打,很快擊斃蜀軍一萬多人,余部迅速潰散。劉備帶領少數殘兵敗將,乘黑夜沖出重圍,靠驛站人員焚燒輜重堵塞山道,才擺脫了吳軍追擊,狼狽地逃到了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蜀軍主力八萬余人和舟船、軍械以及其它軍用物資損失殆盡,鎮北將軍黃權因歸路為吳軍切斷,率部投降了魏軍。夷陵之敗使蜀國元氣大傷,劉備憂憤成疾,第二年病死在白帝城中。劉備逃往白帝城后,吳將徐盛、潘璋等人主張乘勝追擊,進占白帝城一帶地區,陸遜認為,曹丕名義上助吳攻蜀,實際上別有企圖,必須預作準備,因此命令吳軍停止追擊,乘勝收兵。戰后,孫桓見到陸遜時,倍加稱贊說: “以前我曾埋怨你不派兵救援,如今我才明白你是對的,你的指揮藝術確實有方啊! ”
劉備遭到這場慘敗之后,又是慚愧又是怨恨地說: “我竟被一個年輕無名的陸遜敗成這樣,豈不是天意嗎?”其實,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說法。蜀軍人數多于吳軍,戰斗力也強,進軍之初,水陸俱進,優勢和主動都在蜀軍一方。劉備(是年六十一歲)用兵幾十年,有著豐富的指揮經驗,如果指揮得當,是不難取勝的。但是,劉備驕傲輕敵,急躁冒進,正如《資治通鑒》評論所說,“依險行兵,敵扼其沖,情見勢屈,敵乘其懈,至于失師,此非天也! ”①相反,初次擔任統帥的陸遜,在強敵壓境的不利形勢下,采取了先讓一步、后發制人的戰略方針,實行了大膽的退卻,把兵力難以展開的山嶺地帶讓給蜀軍,然后扼守夷道、猇亭,以堅守不戰的辦法疲敵、誤敵,終于改變了敵我形勢,奪取了主動權; 對于劉備這個老將,陸遜一不迷信,二不輕視,始終以謹慎的態度對待,最后摸透了劉備的特點,做出了正確的判斷; 對于內部將領們的為難,陸遜采取了忍讓的態度,但是在作戰部署與決心上,他采取了非常堅決的態度,實行了集中而果斷的指揮; 在轉入戰略反攻之前,陸遜采用火力偵察的方式作了戰斗調查,找到反攻的最佳方法,出其不意地發起火攻,終于贏得了最后的勝利,收到了與赤壁之戰異曲同工的效果。這些都說明了陸遜的作戰指揮藝術是很高明的,它為中國古代的作戰指揮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當時天下三分,曹魏強大,時刻企圖吃掉吳、蜀。吳、蜀二弱只有聯合才能抗擊一強,完全不該自相攻滅。劉備置主要敵人于不顧,兩面臨敵,以一敵二,最為失策。陸遜對孫權拉一打一的策略掌握得很好,他知道東吳和曹魏的聯盟是不可靠的,因此在追擊蜀軍時,適時收兵,時過不久,曹丕果然進攻東吳。因陸遜已作戰備,相持了半年,被迫退兵。這方面,陸遜也比劉備高出一籌。
夷陵一戰,陸遜一舉獲得了知兵善謀的盛名,聲譽遠揚,威名大震,東吳將領傾心欽服。孫權加封他為輔國將軍,任荊州牧。此后,他輔助孫權,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恢復了和蜀漢聯盟關系,并代表孫權辦理對蜀外交和文書往來,使吳蜀之間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同盟關系; 鑒于吳國連年用兵,財力不足,他在長時間內主張對曹魏采取守勢,而且充分地利用長江天險,幾次迫退了魏軍的進攻; 他極力主張放寬刑罰,減輕賦稅,發展生產,加強國力,反對孫權對夷州(今臺灣)、朱崖(今海南島)和遼東的貿然用兵,為吳國一個階段的穩定做出了貢獻。東吳赤烏七年(公元244年),他接任吳國丞相。第二年病死,終年六十二歲。夷陵之戰以后二十多年中的陸遜,除了公元228年率軍大敗曹休一戰外,再沒有指揮過著名的戰爭、戰役,這和當時的吳國國內政局不穩、國力不足有重要關系。
注釋
①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① 《資治通鑒》,卷六十九,文帝黃初三年。
上一篇:《阿術》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陸遜》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