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魯肅墓·一大老實人的歸宿
被人視為一大老實人的三國奇才魯肅(172—217),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他少時勤奮好學,學識廣博。體貌魁奇,性格豪放不羈,頗具大丈夫氣概。嘗散家財”以賑窮弊結士”,并招聚少年,給其衣食,講武習兵。一年,周瑜求他救濟軍糧,他家當時僅有兩囤米,卻毫不猶豫地送周一囤。周瑜感其誠摯,遂為密友。后二人同投吳主孫權。魯肅戰略家的眼光,深為孫權器重,嘗合榻對飲,請教治國大計。孫權由盡力輔侍漢室轉為鼎足江東,即從魯肅之見。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軍南下,企圖一舉掃平孫、劉。當孫權舉棋不定之際,魯肅從容不迫,協同周瑜力排眾議,提出聯劉抗曹戰略,為孫權所納。孫權即派他為特使,與劉備、諸葛亮共謀聯合抗曹之策,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赤壁大戰之時,魯肅以贊軍校尉身份,配合周瑜,建有戰功,共同為孫吳立足江東作出了重要貢獻。西晉陳壽《三國志》因有“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的贊語。魯肅不僅有戰略家之雄才,且有外交家的胸懷。戰后劉備向孫權借地荊州,眾人皆反對,唯有他從大局出發,勸說孫權同意。后劉備得益州后,并不按原議還荊州,他又大義凜然,深入虎穴,單刀赴會,與關羽談判。一番義正辭嚴的論戰,說得關羽理屈辭窮。然而魯肅此舉,在后世小說家筆下,卻作為桂冠獻給了關羽,可見對小說不可以歷史視之。據說魯肅與關羽會談地點為洞庭湖畔益陽市。市內至今尚有魯肅堤,傳為當年魯肅領兵所筑。
建安十五年(210),孫權拜魯肅為漢昌太守、偏將軍,不久又轉為橫江將軍。周瑜病逝于巴丘(今岳陽)后,魯肅以萬人屯守岳陽。此期間,他“威恩大行”,并重視城廓建設。《岳陽風土記》載,岳陽“郡城乃魯公所筑”。建安二十二年,魯肅病逝于任上,年僅四十六歲。相傳葬于巴丘,孫權親為其送葬。亦有說魯肅葬于漢陽龜山。魯肅自古即受敬重,被岳陽人尊為賢人。原三賢祠中,魯肅即為被祀者之一。北宋時,會泉門外還曾有魯將軍廟。但關于魯肅墓的記載卻很少,至清后期《巴陵縣志》方始提及。
魯肅墓在岳陽樓東南一里外。原墓冢高大,圍有石欄,墓前有石坊門,坊柱有對聯:“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清光緒十五年巴陵知縣周至德在墓前立碑,上書“吳魯公肅墓”,并于墓頂建小廟。民國初年修繕時拆去小廟改建小亭,亭中立一石碑,上刻北洋軍閥曹錕銘文:“公德于斯,卒于斯,而葬于斯。嗚呼!公足以千古。”后亭臺碑欄等悉遭破壞。現墓為1983年重修。墓冢高8米,改東向為西向洞庭。正門增建石牌坊,坊額書“威恩大行”,坊柱仍用原聯。墓頂新建純木結構六角小亭,黃瓦紅柱。內豎碑石一具,上刻魯肅像與《重修魯肅墓記》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贛西贛南之旅·大庾嶺·一關隔斷南北天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青芝山·一石一勝山一洞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