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當廉頗被迫離趙奔魏之后,在趙國支撐軍事局面的主要是李牧。李牧生年不詳,主要活動于趙孝成王、趙悼襄王及趙王遷時期,卒于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即趙國滅亡的前一年。
李牧煊赫于趙國主要是在廉頗離趙之后,即秦始皇三年(前244年)。當時,由于 “廉頗亡入魏”,“趙乃以李牧為將而攻燕,拔武遂(今河北徐水西北)、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①至于在此以前,秦軍兵圍邯鄲,趙國幾乎滅亡,以及抵御燕軍三路攻趙的大戰(zhàn)中,都不見李牧領兵征戰(zhàn)的記載。司馬遷在為李牧作傳時,開頭即言: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②由此可見,李牧在接替廉頗之前,主要是在趙國北部的雁門(今山西代縣西北)戍邊,防止匈奴軍隊的入侵。從時間上推斷,這些活動應是在趙孝成王(前265—245年)時期。因而,李牧的軍事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前期主要是抗擊北部匈奴軍隊的入侵; 后期則主要是抗擊秦國的吞并,以及燕、韓、魏等國的侵襲,保衛(wèi)趙國領土和穩(wěn)定趙國局勢。
雁 門 戍 邊
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曾實行“胡服騎射”③,進行一系列封建改革,軍事實力強盛一時,滅了中山國,攻占了匈奴許多地區(qū)。即所謂“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①占有今河北、山西、陜西北部、內(nèi)蒙西南部等廣大地區(qū),使匈奴軍事力量受到很大打擊。但是,經(jīng)過惠文王、孝成王兩世,匈奴不僅沒有受到削弱或消滅,反而“及戰(zhàn)國之末而匈奴始大”②。匈奴軍隊不斷南下侵擾,使趙國北方地區(qū)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受到很大威脅。可是,當時的趙國西面遭到秦國的進攻,邯鄲一度被圍兩年之久; 東北面、南面又與燕、魏、韓連年交兵,被稱為 “四戰(zhàn)之國” (即四面拒戰(zhàn)之國)③,沒有余力對付匈奴。李牧就是在這種形勢下,駐守雁門,獨當北部戍邊之責的。
雁門,以山勢險峻的雁門山而稱天險。但匈奴是一個 “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yè)”的游牧民族。他們平時 “以射獵禽獸為生業(yè)”; 兵民合一,青壯年皆習兵練武,“士力能貫弓,盡為甲騎”④。于是,李牧針對匈奴軍隊的特點以及邊地荒涼、兵少而防線長等實際狀況,采取了如下戍邊措施:
1. “以便宜置吏”⑤。即根據(jù)邊疆防務的要求,設官置吏,使戍卒與沿邊百姓同負守邊之責。
2. 就地解決軍資補給。他積極鼓勵當?shù)鼐用癜l(fā)展生產(chǎn),“市租皆輸入莫(幕)府(辦公機構(gòu)),為士卒費”⑥,把全部稅收納入軍費開支。
3.加緊戰(zhàn)地訓練。他針對匈奴軍隊善于騎射的特點,除了抓緊對步兵戰(zhàn)車駕駛及分合陣式的訓練外,大力加強部隊的騎射訓練,培養(yǎng)騎士和弓箭手。
4. “謹烽火、多間諜”①,加強警報、通訊及偵探工作。對于邊塞構(gòu)筑的烽火臺及報警設施,李牧命令嚴格管理。一有情況,晝?nèi)检荩古e烽,加強通訊聯(lián)系; 同時派出大批偵察人員,監(jiān)視匈奴軍隊的行動。
此外,李牧在平時訓練中,還非常注意關心士卒的疾苦。對表現(xiàn)優(yōu)良者給予優(yōu)厚獎賞,使部隊士氣旺盛,時刻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李牧雖然為鞏固邊防采取了許多措施,培養(yǎng)了一支戰(zhàn)斗力頗強的邊防軍,但敵強己弱的形勢并沒有發(fā)生根本的改變,進行大規(guī)模反擊的時機尚不成熟。為此,李牧采取了驕縱敵軍,后發(fā)制人的作戰(zhàn)指導原則。他嚴戒備,不輕戰(zhàn),并明確規(guī)定:“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②就是說,一旦匈奴襲擾的時候,趕快收攏隊伍,憑壘固守,不得輕易交戰(zhàn);如果冒然出擊,即使獲勝,俘獲敵人的俘虜,也將按違令處斬。這樣,一直過了數(shù)年,匈奴每次來犯,李牧總是命令民間收藏牲畜、財物; 慎舉沿邊烽火; 邊防部隊則退入堡中,嚴密防守,以示怯戰(zhàn)。匈奴搶不到什么財物,又找不到與趙軍交戰(zhàn)的機會,往往盛氣而來,掃興而歸。匈奴無所獲,趙軍亦無損失。久而久之,匈奴皆以為李牧怯戰(zhàn),行動愈發(fā)狂傲放縱,就連趙軍也以為李牧畏敵如虎。趙王得知這一情況,責怪李牧消極無能,但李牧依然如故,堅持自己的做法。趙王聽說李牧堅持不改,勃然大怒,下令將他召回國內(nèi),另外派人接替了李牧之職。
新任戍邊將軍來到雁門后,一反李牧的戍邊原則,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連續(xù)出擊; 凡匈奴來犯,他都率軍出戰(zhàn)。結(jié)果師老兵疲,吃了許多敗仗,趙軍因此損失慘重。由于一直忙于征戰(zhàn),“邊不得田畜”①,嚴重地破壞了邊地的生產(chǎn); 弄得雁門一帶的居民人心惶惶,許多人不得不離家流亡內(nèi)地,人力、財源大大削弱; 士卒死于征戰(zhàn)者頗多,部隊戰(zhàn)斗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前往戍邊。起初,李牧不肯就職。趙王請行,他總“杜門稱病不出”②。后來,趙王強令他就職,李牧說: “必欲用臣,如前,乃敢奉命。”③趙王又只好允許他采用以前的戍邊之策。
李牧再次來到雁門以后,重申過去的規(guī)定,依然按老辦法約束和訓練部隊。幾年后,邊境一帶的生產(chǎn)有了發(fā)展,人財興旺起來,民富而軍蓄足。“匈奴數(shù)歲無所得,終以為怯”④;守邊趙軍士卒由于經(jīng)常得到李牧的厚賞,“日得賞賜而不用”,覺著無功受賞,于心不安,都憋著一股勁,“皆愿一戰(zhàn)”⑤。雙方的軍力、人心都分別發(fā)生了許多變化。李牧見殲敵條件已經(jīng)成熟,便指揮了一次大規(guī)模反擊。
臨戰(zhàn)前,李牧挑選戰(zhàn)車一千三百乘、馬三千匹、勇士五萬人、弓箭手十萬人,加緊嚴格的戰(zhàn)前訓練。為了誘敵上勾,李牧故意 “大縱畜牧、人民滿野”⑥,匈奴小股部隊來襲,趙軍便佯作敗退,甚至故意留數(shù)十人⑦讓匈奴掠去。匈奴單于不知其中有詐,但見趙國百姓滿山遍野的放牧,又見出擊部隊已有所獲,便將零星分散的部落軍隊聚集在一起,大舉進犯。
李牧見敵中計,立即指揮部隊張開兩翼,左右迂回,首先包抄入侵之敵; 然后投入主力,猛烈沖殺。高傲、麻痹的匈奴軍,不意遭此打擊,倉皇無措,亂不成軍。李牧揮軍掩殺,殲敵十余萬騎兵。接著又乘勝前進,降服了東胡、林胡等許多部落。匈奴單于遭此慘敗,狼狽逃竄。雁門大捷,李牧聲名遠播列國。以后十余年,匈奴連趙國沿邊城池都不敢接近,更不敢深入趙國內(nèi)地襲擾了。
李牧雁門守邊的原則,符合了邊疆防務的實際。在敵強我弱、邊地遼闊,趙國忙于中原征戰(zhàn)的情況下,不輕易發(fā)起大規(guī)模反擊,而是采取安民養(yǎng)兵、鞏固邊防、積極練兵的方針是正確的。李牧通過 “驕敵” 、“示怯”的策略爭取了主動,為爾后強弱易勢、大規(guī)模反擊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 御 強 秦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即趙悼襄王元年,國內(nèi)主持軍務的老將廉頗逃奔魏國。趙國面對秦國的進攻,形勢危急。于是,李牧被召回內(nèi)地,成為趙國后期抗秦的主要將領。
秦始皇五年(前242年),北方的燕國 “見趙數(shù)困于秦,而廉頗去”,便趁火打劫,“因趙弊攻之”①。趙軍反攻,殲燕軍兩萬余人。自此,燕、趙之間多年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到了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趙軍大舉攻燕,奪取貍陽(即漁陽,今北京密云縣西南)。可是,就在趙軍興師北進之時,秦國卻從西南下手,兩路攻趙。一路由王翦率領,進攻閼與(今山西和順縣)、 轑陽(今山西左權(quán)縣); 一路由桓龁率領進攻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安陽(今河南安陽東南),企圖夾擊趙都邯鄲。十三年(前234年), 桓龁繼續(xù)從南路發(fā)動進攻, 進占平陽(今河北臨漳西),殲趙軍十萬。
面對秦軍的進逼和趙軍的慘敗,趙王命李牧主持抗秦戰(zhàn)事。當時的戰(zhàn)場形勢是: 邯鄲以南秦軍雖來勢洶洶,奪安陽、占平陽,但是中間有長城阻擋,漳水斷隔,秦軍從南路進攻邯鄲是非常困難的。所以, 桓龁在奪取平陽以后, 分師北上, 直抵肥下、宜安(均位于今河北藁城西南),企圖配合北路引兵南下,夾擊趙都邯鄲。面對這種態(tài)勢,李牧采取了南頂北抗的作戰(zhàn)方針。 他率軍急速北上, 與桓龁所部秦軍戰(zhàn)于肥下、 宜安。秦軍不意趙軍驟至,遭到突然而猛烈的攻擊,倉皇潰退。李牧為趙國解除了北部威脅,取得了首次敗秦的大勝利。趙王以軍功封李牧為武安君。秦軍南路不得進,北路又無法駐足,只好暫時罷兵。
秦始皇十四年(前233年),秦軍又發(fā)動了對趙國的第二次大舉進攻。 其先頭部隊仍由桓龁率領, 故伎重演: 南路繼續(xù)兵進平陽、武城(今河北磁縣西南); 北路則繼續(xù)進攻宜安、番吾(今河北靈壽縣西南)。其后續(xù)主力部隊則由秦王親自督率,于第二年出發(fā): 一軍抵鄴,支援南路; 一軍抵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兵向狼孟(今山西陽曲縣)、番吾,以支援北路。①不同的是,此次秦軍的兵力和聲勢都要比上次大的多。
李牧針對秦軍大舉來犯,仍然把主要防御方向放在北面。他首先以強大攻勢與秦軍先頭部隊戰(zhàn)于番吾②, 迫使桓龁軍大敗而逃; 然后,控制井陘(今河北井陘西)一帶的太行山關卡,以阻止秦軍主力東進。秦王抵達太原,他派出的部隊東向進軍不遠,就遭到駐守番吾一帶的趙軍的阻擊。秦軍聽說駐守番吾的趙將仍然是聲名赫赫的李牧,又見先頭部隊連吃敗仗,畏怯不敢再戰(zhàn),只好罷兵回撤。這樣,秦軍第二次大舉攻趙的計劃,又一次被李牧粉碎了。
兩次抗秦的巨大勝利,都是由于李牧正確地選擇了防御方向,采取南頂北抗的正確方略的結(jié)果。他不僅著眼于鞏固趙國后方,抓住了秦軍翻越太行山、遠道疲困、糧運難繼的弱點,而且充分發(fā)揮趙國軍力、民力和太行山自然地理的有利條件,造成局部優(yōu)勢,取得打退北路敵軍進攻,迫使南路之敵不戰(zhàn)而退的勝利。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秦軍對趙國發(fā)動了第三次大規(guī)模進攻。這次進攻,秦軍仍然分南北兩路: 北路,由王翦率領上郡(今河北西北部)一帶的兵力集中進攻井陘; 南路,由端和率領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qū))一帶的兵力,指向邯鄲。
趙國的方略是: 由李牧率軍阻敵于北路; 司馬尚率軍阻敵于南路。在李牧和司馬尚的正確指揮下,趙軍連連獲勝,使秦軍南北攻勢均受阻遏,陷入勞師無功的地步。
在這種形勢下,秦軍施展了反間計,以重金收買了當年曾誣陷廉頗的趙王嬖臣郭開。他們利用郭開之口,在趙國散布謠言,毀謗李牧和司馬尚,“言其欲反”①。昏庸愚蠢的趙王遷不察真?zhèn)危犘抛嬔裕啡チ死钅翆④娭殻抉R尚也同時被罷黜。為了支撐局面,趙王遷又委派不懂軍事的趙蔥為將,代替李牧擔任北面總指揮; 又借齊國將領顏聚代替司馬尚,負責南面防務。
正在前線督軍奮戰(zhàn)的李牧得到被貶的消息,悲憤交集,不肯受命。趙王竟下令將李牧斬首。這位為挽救趙國危亡,屢建戰(zhàn)功的名將,就這樣被無辜地殺害了。
李牧死后第二年(前228年),秦軍發(fā)動全面攻擊。北路趙將趙蔥慘敗被殺,南路齊將顏聚聞訊棄軍逃跑。秦軍一舉攻破邯鄲,連趙王遷也作了秦軍的俘虜。建立二百多年的趙國至此滅亡。趙國迅速走向滅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趙有李牧,秦王罷東并之勢”①,殺死李牧,趙王自毀長城,不能不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李牧在趙國的地位及其對趙國后期存亡興衰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注釋
① 《史記·趙世家》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②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③ 《史記·趙世家》。①② 《資治通鑒》卷六,秦始皇三年。③ 《史記·燕召公世家》,樂間語。④ 《史記·匈奴列傳》。⑤⑥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①②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①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②③④⑤ 均見《資治通鑒》卷六,秦始皇三年。⑥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⑦《史記》稱“以數(shù)千人委之”,本處從《資治通鑒》之說。① 《史記·燕召公世家》。①事見《資治通鑒》卷六,秦始皇十五年。②《史記·趙世家》。① 《資治通鑒》卷六,秦始皇十八年。① 見《晉書·杜預列傳》,房玄齡評注。
上一篇:《李晟》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李秀成》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