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福》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本名義,字淵亭。廣西上思縣人。雇工出身,父母早亡。性堅強,敢于斗爭。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率二百人參加廣西天地會反清斗爭。天地會以七星黑旗為軍旗,故稱“黑旗軍”。
六年(公元1867年),清軍大規模圍攻黑旗軍。黑旗軍缺糧缺武器彈藥,處境十分危險,永福乃率所部進入越南,于保勝(今老街)聚眾屯墾。永福善于撫眾,又軍紀嚴明,深得當地群眾擁護,黑旗軍也不斷壯大,發展到二千余人。
越南,古稱安南,為中國屬國。十九世紀后半葉,法國加緊侵略越南,妄圖把越南變成殖民地;并企圖以越南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十二年(公元1873年),法軍攻占河內、海陽、寧平、南定。越南國王阮福時求援于黑旗軍。永福發兵一千余人,急趨河內;及至,永福冒死沖擊,將法軍打敗,迫其退守海防。越南國王十分高興,授予永福三宣副提督,管理宣光、興化、山西三省。法國人不甘心失敗,于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三月,再一次攻占河內。越南再一次求援于永福。次年四月十三日,黑旗軍與法軍戰于紙橋(在河內西)。雙方戰線犬牙交錯,短兵相接。永福身先士卒,指揮靈活,全軍振奮,極力奮戰,勢不可當,大破法軍,殺死其官兵數十人,繳獲甚多,法軍退守河內。
法軍恥其敗,大量增兵,欲以傾國之力圖報復。一由河內攻山西;一路由海防攻順化。七月,越南王阮福時死,繼位者阮福升向法人乞和,雙方訂立《保護條約》,越南遂為法之保護國。法逼越南令永福退軍;云南巡撫唐炯亦促永福退回國內。黑旗軍將士皆怒火填胸,誓死守山西。而法決心驅除黑旗軍,十二月,法軍攻山西,永福與之激戰兩晝夜,斬獲甚多,但終因彈藥不足,其他駐越清軍又皆坐視不救,乃退守興化。
山西為越南北部一個戰略中心。周圍地勢險要,物產豐富。據守山西,進可攻,退可守。及其失守,解除對河內法軍威脅,河內外圍清軍據點——北寧、興化、宣光之地位也隨之動搖。
十年(公元1884年)二月,北寧失守。繼而太原、興化陷落。至此,法軍完成占領紅河三角洲計劃。清廷大為震動。
六月,法國進一步擴大戰爭。攻臺灣,未能得逞;轉攻福州馬尾港,福建水師遭受重大損失。清被迫宣戰。
云貴總督岑毓英上言:永福為抗法主將,若授以官職,將來可供驅使。于是授提督。而北洋大臣李鴻章堅持和議,猶責備永福好戰。
十一月,形勢突變,法軍發動大規模進攻,清軍戰不利。清廷令永福擊之。永福遂圍攻宣光,于城外埋地雷,終日隱蔽以待之。法軍不敢出,永福乃逼城攻之,三戰皆利。敵援軍至,永福夾流截擊,大獲勝利,斬首數十,奪敵船二十余艘。次年二月,法軍六千人合圍臨洮,情況危急,黑旗軍與滇軍協力作戰,以工事以掩護,大敗法軍,斬法將五人。史稱“臨洮大捷”。時東線也捷報頻傳,法軍慘敗于鎮南關(今友誼關)、諒山。這一系列勝利,給趾高氣揚之法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但腐敗之清廷,卻與法國議和,簽訂屈辱之《中法新約》。從此,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中國西南邊疆亦受到嚴重威脅。
和議既成,法軍仍要逐走永福。清政府亦不愿黑旗軍發展壯大,乃以封官晉爵為誘餌,調永福回國。四月,拜南澳總兵。黑旗兵大部被裁減,最后只剩三百余人。
二十年(公元1894年)六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相繼占領大連、旅順、威海衛。清政府耗資巨萬建立之北洋艦隊,全部覆滅。清廷為加強臺灣防務,以永福為邦辦臺灣軍務。永福先駐臺北,后駐臺南。在臺南,他籌備戰守,修筑炮壘,擴充部隊,仍稱為黑旗軍。
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三月,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與日東。消息傳來,全國沸騰,群情激憤。臺灣人民尤為憤怒,“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并鳴鑼罷市,決心與日本侵略者斗爭到底。而清政府命令在臺官員撤回大陸。
五月,日本侵略者在基隆東北登陸,令永福立即撤出臺灣。永福堅決予以拒絕,并積極整頓軍務,嚴定攻守部署。及日艦來偷襲安平港,永福親自督軍,發炮擊之,中敵艦;日陸軍自臺北南下攻新竹,相拒月余,大小二十余戰,日軍傷亡甚眾。而永福因軍費匱乏,戰斗力大受影響,乃遣人至廈門求款,并電沿海督撫請助之,竟無應者。
七月,日近衛師團已傷亡過半,日政府遂以陸軍中將高島子爵為臺灣副總督,兼南征軍司令官,增調驍勇善戰之第二師團至臺。八月,第二師團在高雄、布袋嘴、枋寮登陸,而北部日軍渡大甲溪以攻彰化,企圖夾攻黑旗軍。永福令諸軍嚴守彰化。繼而日軍攻占八卦山(在彰化東),俯瞰彰化。彰化不能守,日軍進逼嘉義。
臺南山谷險阻,細竹叢生,義民潛伏其間,敵至,則襲之;日軍不習地形,傷亡慘重。黑旗軍堅持數月,援絕餉竭,兵皆饑困。但日軍在圍嘉義戰斗中,仍遭到黑旗軍頑強抗擊,死傷七百余人。敵大憤,以大炮轟城,嘉義陷落。然永福猶死守臺南孤城。日軍總督致書永福曰:“公以孤軍持絕地,數月不下,已無負于臺民,今困守孤城,尺地以外皆我軍,徒傷民命,何益!倘率部去臺,當以禮送公去。”永福拒之。日軍合力攻城,永福親自督戰,斃敵甚多。
九月初一,城中已無食。次日,永福移駐安平炮臺。日軍攻占之,永福走避德國商船。德人深佩永福,密藏之。日兵登輪四次,大索而不獲。繼而永福渡海至廈門,旋歸欽州(今廣西欽縣)。
永福對日本侵略者有著深仇大恨。公元1915年,袁世凱接受日本企圖滅亡中國之二十一條。他氣憤填膺,表示愿再上戰場,與日本侵略者決一死戰;并倡議組織義勇軍。
公元1917年1月9日,死。時年八十一。
永福出身貧苦,深恨腐敗之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早年,他參加廣西天地會起義,反對清政府。后撤至越南北部,開山辟林,聚眾耕牧,堅持斗爭。及法國入侵越南,他應越南政府邀請,高舉反侵略者旗幟,屢敗法軍。甲午戰爭爆發后,調往臺灣,領導反割讓斗爭,給日本侵略者以重創。他的這種愛國家愛人民的精神,以及堅強不屈、敢于斗爭之性格,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之具體表現。他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將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共存。
永福機智勇敢,富有謀略。善于治軍,他創建的黑旗軍,英勇善戰,成為侵略者的克星,名震中外。又善撫部眾,黑旗軍將士皆愿與他共生死。
上一篇:《馮異》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劉锜》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