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舉進士。宣宗即位(公元1425年),授御史。謙才智超群,談吐鴻暢,宣帝每傾聽之。都御史顧佐,待僚屬甚嚴,獨特尊重謙,以為才能勝己。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漢王朱高煦(成祖第二子,宣宗叔)謀反,宣宗親征,至樂安(今山東惠民縣),高煦懼而出降。宣宗命謙數其罪。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地戰栗,口稱萬死,宣帝大悅。后,出按江西,雪冤囚數百;又上書言陜西諸處官校為民害。宣宗知謙可大任,時正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省巡撫,乃手書于謙名授吏部,超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謙到任,即輕騎遍歷所部,訪問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上書言之。河南近黃河處,時有沖決。謙令厚筑堤障,計里置亭,亭設長,責以專事修堤。并令種樹鑿井,榆柳夾路,道無渴者。大同孤懸塞外,鎮將私懇田,謙盡奪之為官屯,以資邊用。在位九年,遷左侍郎。
初,三楊(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掌政,素敬重謙,凡謙所奏,朝上夕批。至是,宣宗、三楊相繼去世,太監王振用事。有御史姓名類似于謙者,曾忤振,振恨之。謙入朝,薦參政王來代己,通政使李錫根據振之旨意,劾謙以久不升遷而懷怨望,擅舉人自代,奏請處死。已而振知其有誤,釋之,降為大理寺少卿。河南、山西吏民伏于皇宮前上書,請留謙者上千人,諸王亦為之請,復命為巡撫。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復為兵部左侍郎。
次年七月,蒙古瓦剌部也先入寇大同等地,兵勢甚盛,塞外城堡,相繼陷落。王振挾英宗,率師五十萬出征。未至大同,軍糧已乏,僵尸滿路,又聞前方兵敗。八月十四日,退至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縣東);也先突至,明全軍覆沒,王振死,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敗訊至京,群臣聚哭于朝,議戰守之議。時京師疲卒羸馬不滿十萬,人心惶惶。侍講徐有貞建議:“天命已去,莫若且幸南京。”于謙斥之,曰:“欲遷者可斬。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力主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議是定。及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鈺總理朝政,群情激憤,當場擊斃王振死黨馬順,朝班大亂,祁鈺懼而欲逃去。謙排眾直前,宣諭順當死,眾情乃定。祁鈺首以謙為兵部尚書,負責籌畫抗敵大計。吏部尚書王直執謙手嘆曰:“國家正賴公耳。”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謙受命后,即采取如下緊急措施:詔外軍入援;運通州糧至京;安撫軍民;運南京軍器至京;啟用一批將領。又籍王振及其死黨家,以平民憤。時天下無主,太子幼弱,謙請立祁鈺。祁鈺遂即位,是為景帝。
也先俘英宗后,待之甚厚,欲持之以騙取邊城,勒索金帛,并迫明朝讓步。及聞景帝即位,奸計不得行。不久,叛閹喜寧(與英宗同被俘)盡以明之虛實告之,也先決計引兵南犯。十月一日,擁英宗至大同,詭稱送之還京,脅守將開關;總兵官郭登不納。也先遂由陽原(屬今河北省),南下逼紫荊關,破之,直趨京師。京師危急,景帝即以謙提督諸營軍馬,令諸將悉受謙節制,不聽命者,先斬以徇。京營總兵官石亨主斂兵不戰,堅壁以老敵師。于謙以為不可示弱,主堅決抗擊,乃將全部兵力分列九門外,準備背城拒戰。謙率主力陣于德勝門外,以當敵沖;令閉各城門以絕將士歸路,令曰:“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后隊斬前隊。”將士知后退必死,故皆用命。
十一日,也先抵京郊,使英宗作書,分送皇太后、景帝、文武大臣。朝廷遂有和談之議,并遣人至軍中問謙,謙曰:“今日只知有軍旅,他非所敢聞。”也先欲攻德勝門,謙令石亨設伏。及敵萬騎至,伏兵盡起。也先敗退,轉攻西直門,亦受到頑強抗擊,居民升屋呼號,爭投磚石。也先初輕明朝,以為京城旦夕可破,相持五日,屢遭反擊,而毫無進展,乃乘夜經良鄉(在今北京房山縣)逃去。謙分軍追擊,奪回被也先所掠之人畜甚多。
也先從京師敗退后,仍不斷犯邊,但均被擊退,于是決心送還英宗,以求與明和好。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三月,大同參將許貴奏:“有敵三人至大同,欲朝廷通好。”謙曰:“我與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萬一和而彼肆無厭之求,從之則坐敝,不從則生變,勢亦不得和。貴為介胄臣,而膽怯如此,何以敵愾,法當誅。”自是邊將人人主戰守,無敢言講和者。而也先益欲求和,屢遣使者送英宗。景宗為保帝位,不欲英宗還。謙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八月,英宗歸,幽居南宮。
英宗既歸,謙列兵居庸關以備不測,并上安邊之策,請令大同等各路總兵官增修備御;又,原京兵分別隸屬于五軍、神機、三千諸營,各有總兵,不相統一,謙選精銳十五萬,分為十營,設總兵,隸屬于都督,稱為團營(團營之制始于此),統一訓練。以石亨為總兵官,謙提督軍務。明軍之編制,至此,為之一變。
當也先猖狂之際,內亂相繼而起。浙江葉宗留(礦工起義領袖)、福建鄧茂七(農民起義領袖)、廣東黃蕭養(農民起義領袖)率眾起義,據地稱王,廣東、廣西、貴州少數民族亦蜂起造反。前后征調,謙獨當其任;戰爭瞬夕萬變,謙臨機處置,皆合時宜,群僚莫不驚服。謙號令嚴明,雖勛臣宿將,稍有違反,無不切責;片紙行萬里外,靡不惕息。因而深受景帝信任,所奏無不從。景帝欲用一人,必密訪謙。謙皆實對,不避嫌怨,無所隱瞞。由是不任職者皆怨謙。謙性剛,對勛舊貴戚,意頗輕之,怨者尤眾。徐有貞因主南遷,為謙所斥,更是恨之切齒。石亨雖為謙所薦引,官至總兵,因畏謙而不得逞,京城之捷,又未得賞,亦不滿,但為討好謙,上書薦謙子于冕。謙責之曰:“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于公議得乎?”亨慚恨交加。
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石亨、徐有貞與太監曹吉祥等人,發動政變,扶英宗上臺。史稱“南宮復辟”,又稱“奪門之變”。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擬處極刑。王文極力辯之。謙笑曰:“亨等意耳,辯何益?”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遂棄市。時年五十九。天下惜之。后歸葬杭州,謚曰忠肅。
謙為人正直,少有壯志,敬慕文天祥。年十七,曾以石灰自喻,作詩曰:“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間。”有軍事政治才能,臨危不亂,處事果斷,是京城保衛戰之英雄。“土木之變”,英宗被俘,全軍覆沒,人心驚恐,社會騷動,明皇朝處于嚴重危機之中。謙不避艱險,挺身而出,斥南遷之議,力主保衛京城,挽狂瀾于既倒。其主要措施:擁立新君,拒絕和談;征兵選將,加強守備。在保衛戰斗中,他拒絕閉城以老敵軍之意見,大膽采取背城戰法,示以必死之決心。綜觀中國戰史,多見背水之戰,罕見背城之戰。背城之戰較背水之戰更危險,非戰即死。在保衛戰中,他赤膽忠心,臨陣督戰,泣諭三軍,身先士卒,故人人爭奮。
他為官清廉,生活簡樸,死后家無余資。每回京師議事,兩手空空,從不攜帶饋贈物品。有人曾勸帶點土特產,以送權貴。謙作詩曰:“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泛指民間)話短長。”諸權貴不滿,但無可奈何。也從不言功。及謙之繼任者陳汝言(石亨死黨)事發,贓累巨萬。英宗召大臣入視,曰:“于謙被遇景泰(景帝年號)時,死無余資,汝言抑何多也。”亨低頭不語。
上一篇:《丁汝昌》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伯顏》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