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
清朝軍事謀略人物。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旗人,嘉慶十六年(1811)生。生文畢啟,官至四等臺吉。1825年,第八世科爾沁扎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金布齋卒,無子,道光帝下旨選族內子弟為嗣,僧格林沁儀表非凡,被選立為嗣,襲郡王爵。索特納木多布齋為嘉慶朝老臣,嘉慶帝去世時授為顧命大臣,其妻莊敬公主為嘉慶帝第三女,令僧格林沁入京,命在御前行走。1834年,僧任御前大臣。不久,補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1836年授鑲白旗滿洲都統。道光帝死后,他為顧命大臣。他長期擔任皇帝侍衛職務,與道光、咸豐兩帝接觸甚密,深受信任。1853年,太平天國派兵北伐。咸豐帝命僧格林沁督辦京師巡防事宜。北伐軍為太平軍的精銳,戰斗力強,能攻善守,尤其擅長構筑柵壘地道,憑借工事頑強抵抗。僧對此采用的戰法是督馬隊緊追不舍僧步隊掘濠圍困,使太平軍始終不得解脫,又沒有后援,最后全軍覆沒。僧格林沁因此名聲大噪,咸豐帝賞其親王爵世襲罔替。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咸豐帝授督格林沁為欽差大臣督辦軍務。僧再度掛印出戰,駐兵通州,屏障京師。英法等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天津條約》,然后撤兵南返。僧隨即至天津大沽主持海防,重建大沽炮臺,加緊練兵備戰。1859年6月9日,英法軍艦22艘再次來犯,僧督率大沽4炮臺守軍奮勇作戰,激烈的炮戰進行了兩個多小時,取得了擊沉敵艦3艘,重創3艘,斃傷敵448人的戰果。這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為數不多的重大勝利之一。僧格林沁的聲譽由此達到頂點。捻軍起義爆發后,僧又受命鎮壓捻軍。僧一度重創捻軍,并殺害了捻軍首領張樂行。僧格林沁雖行伍一世,但終被賴文光、張宗禹所率捻軍打敗,他本人也被捻軍斃命。僧的這一最后下場,是他所從屬的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地位所決定的。
上一篇:伯里克利
下一篇:克利斯提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