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鴨少的季節里
海南島有個養殖專業戶孫會昭,在1982年開始養鴨,由于精心飼養,鴨子只只個大肉肥,可長到7斤以上。可是投放到農貿市場后,并不受顧客歡迎。孫會昭心里很是納悶,就同顧客閑扯起來:“是不是我的鴨品種不好?”
顧客說:“這種鴨品種優良。”
“是不是我的鴨養得不大不肥?”
顧客說:“養得很大很肥。”
后來,孫會昭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毛病就是他把鴨養得太大太肥了。后來孫會昭把鴨養至2~4斤時就出售。他本來就善于養鴨,改變了經營方向,他的鴨比別人的質量好,大小又合適,價錢又公道,所以銷路一直很好。
在農貿市場上,孫會昭又發現一種現象:當某種蔬菜剛上市時,盡管價格高,人們出于嘗鮮的愿望,踴躍購買,后來這種蔬菜大量上市,價格就大降,這時顧客反而稀少了,他們又把目標注視到另一種剛上市的時鮮蔬菜上面去了。這種現象更使孫會昭體會到“物以稀為貴”的道理。
孫會昭把這個道理運用到養鴨的專業上去。每年鴨子上市,大都集中在夏秋兩個季節,這時鴨多價低,過了這個季節,鴨少而價高。他便改變養鴨的方法,使自己養的鴨在冬天和春天上市,這時他幾乎變成了獨家經營,在銷售和價格上掌握了主動權,從而獲取了更大的利潤。
這是一種運用產品競爭的逆向策略。通過反彈的方法,為經營制造良好的時機。孫會昭雖然沒學過經營學,但在實踐中體會到了并且很好地實施了這種逆向策略。反彈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冬天銷電扇,夏天賣皮衣,這就是“時間反彈”;在人們趕新潮求時麾的時候,推出某種仿古新產品,這就是“回歸反彈”;一般人都喜歡堅固耐久的消費品,這時生產大量價格低廉的一次性用品也將備受歡迎,這就是“功能反彈”。
這種經營上的反彈方法要用得恰當、巧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孫會昭的養鴨和賣鴨就是成功的事例。
上一篇:周紆和死人說話
下一篇:子產不拆毀鄉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