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若璩尋根求證
閻若璩,字百詩,號潛丘,山西太原人,僑居江蘇淮安府山陽縣。清初著名學者,清代漢學(或考據學)發軔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閻若璩從小就有口吃的毛病,而且性情愚鈍,已經六歲了,還不能完整地背誦較長的文章,有時甚至讀了上千遍,還是記不住。為此,他十分苦惱,心想:“我真的這么不開竅嗎?”于是,決心發憤苦讀,以補償自己的缺陷。經過刻苦努力,到了十五歲的時候,他終于學會了一些比較淺顯的知識。為了弄通每一個知識點,他踏踏實實,從不懈怠。一個冬天的晚上,閻若璩又在挑燈夜讀,可有個問題怎么也搞不懂,他對自己的“愚”真有些受不了了。惱怒之下,索性覺也不睡了,非弄明白不可。這時,四更已過,屋子越來越冷,越來越靜,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忽然,心里一亮,問題一下子變得十分清楚了,他高興極了。
從此以后,閻若璩變得越發勤奮起來,寒來暑往,他的學習熱忱一直不減,讀了許多書,懂得了許多道理。他曾把陶弘景先生的“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之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有一次,他在讀《孟子》的時候,書中說,有人從滕國到鄒國一天的時間就夠了,便對此事產生疑問。為了解釋這個疑點,他進行了調查研究,最后才明白,古代這兩個國家是近鄰,相距不過百里,所以一天時間來往于兩國之間是完全可能的事。通過這件事,他感到,讀書不僅應該知其一,而且要力求知其二,僅僅懂得歷史背景遠遠不夠,還要了解山川地理及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識。基于這種認識,他開始了地理學研究,并寫下了《四書釋地》和《釋地余論》兩部地理專著。
閻若璩做學問勇于尋根求底。二十歲以后,他在博覽的基礎上開始了有目的的研究。在讀《尚書》的過程中,發現其中有二十五篇是偽作,根本不是真正的古文,可是沒有翔實的材料可以證實。為了找到證據,他不惜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搜羅了大量有價值的材料,以說明那二十五篇根本不是古文,而是東晉一個叫梅賾的偽作。《古文尚書疏證》一書,就是他糾正《尚書》謬誤的著作。這本書一時轟動了學術界,人們不禁驚嘆他一絲不茍的治學精神。
閻若璩通過自己的考據工作,為祖國文化遺產的真正延傳和文風的導向正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閻若璩畢生研究經學、古地理學,治學嚴謹,善于思考。他那種批判的精神,嚴謹的態度,詳細的占有資料,縝密的考證,實事求是的學風,是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上一篇:閻正衡以薪換書
下一篇:陸游與“書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