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師正》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潘師正》人物故事小傳
潘師正,初唐道士,茅山第十一代宗師,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隋煬帝大業(yè)年間,以道士劉愛道為師,接著師從王遠知,得傳“三洞隱訣真文”。辭別王遠知后,隱居在河南嵩山逍遙谷,“食飲唯青松澗水而已”。唐高宗十分敬重他,在他的居所建“崇唐觀”、“奉天宮”。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仙化,被追贈“太中大夫”,賜謚號“體玄先生。”潘師正有弟子多人,以韋法召、司馬子徽、郭崇真為最。《道藏》中收有《道門經(jīng)法相承次序》,內(nèi)中記載唐明皇與潘師正逍遙谷的問答,據(jù)清代學者陳國符考證,實際為唐高宗與潘師正的對話錄。
〔正 史〕
潘師正,趙州①贊皇人也。少喪母,廬于墓側(cè),以至孝聞。大業(yè)②中,度為道士,師事王遠知③,盡以道門隱訣及符箓④授之。師正清凈寡欲,居于嵩山之逍遙谷,積二十余年,但服松葉、飲水而已。高宗幸東都,因召見與語,問師正:“山中有何所須?”師正對曰:“所須松樹、清泉,山中不乏。”高宗與天后甚尊敬之,留連信宿而還。尋勅所司⑤于師正所居造崇唐觀,嶺上別起精思觀以處之。初置奉天宮,帝令所司于逍遙谷口特開一門,號曰仙游門。又于苑北面置尋真門,皆為師正立名焉。時太常⑥奏新造樂曲,帝又令以“祈山”、“望仙”、“翹仙”為名,前后贈詩數(shù)十首。師正以永淳元年⑦卒,時年九十八。高宗及天后追思不已,贈⑧“太中大夫”,謚⑨曰:“體玄先生。”
《舊唐書》卷一九二
〔注 釋〕
①趙州:周穆王封造父于趙城,即此處。后魏置趙郡,隋大業(yè)初置趙州,在今河北境內(nèi)。②大業(yè):隋煬帝楊廣的年號,公元605-617年。③王遠知:隋唐道士,茅山第二代宗師,師事宗道先生臧兢(一作“矜”),后于茅山得弘景經(jīng)法,為從陳后主一直到唐武后的歷代統(tǒng)治者信任和敬重。④符箓:又稱符圖、墨箓,道教認為是鬼神的鎮(zhèn)物,可以用來“遣神役鬼”、“鎮(zhèn)壓魔邪”。⑤所司:司,官署,所司即有關(guān)官署。⑥太常:官名,掌宗廟禮儀等事。唐太常轄郊社、太廟、太祝、衣冠、太樂、清商鼓吹等署。⑦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永淳,唐高宗李治的年號。⑧贈:死后追封爵位。⑨謚: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上一篇:《潘岳》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潘岳》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潘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潘氏》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