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欽順》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羅欽順》人物故事小傳
羅欽順(公元1465—1547年)字允升,號整庵,明泰和(今江西太和)人。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后辭官歸鄉,潛心著述。為明代著名學者。推崇程朱理學,反對陸王心學,而同時又對傳統理學提出質疑。主要著作有《困知記》,又有《整庵存稿》等。
[正 史]
羅欽順,字允升,泰和人。弘治六年進士及第,授編修。遷南京國子監司業,與祭酒章懋以實行教士。未幾,奉親歸,因乞終養。劉瑾怒,奪職為民。瑾誅,復官,遷南京太常少卿,再遷南京吏部右侍郎,入為吏部左侍郎。世宗即位,命攝①尚書事。上疏言久任、超遷,法當疏通,不報。大禮議起,欽順請慎大禮以全圣孝,不報。遷南京吏部尚書,省親乞歸。改禮部尚書,會居憂未及拜,再起禮部尚書,辭。又改吏部尚書,下詔敦促,再辭。許致仕,有司給祿米。時張璁、桂萼以議禮驟貴,秉政樹黨,屏逐正人。欽順恥與同列,故屢詔不起。
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潛心格物致知之學②。王守仁以心學立教,才知之士翕然師之。欽順致書守仁,略曰:“圣門設教,文行兼資,博學于文,厥③有明訓。如謂學不資于外求,但當反觀內省,則‘正心誠意’四字亦何所不盡,必于入門之際,加以格物工夫哉?”守仁得書,亦以書報,大略謂:“理無內外,性無內外,故學無內外。講習討論,未嘗非內也。反觀內省,未嘗遺外也。”反復二千余言。欽順再以書辨曰:“執事云‘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自有《大學》以來,未有此論。示謂格其心之物,格其意之物,格其知之物,凡為物也三。謂正其物之心,誠其物之意,致其物之知,其為物也一而已矣。就三而論,以程子格物之訓推之,猶可通也。以執事格物之訓推之,不可通也。就一物而論,則所謂物,果何物耶?如必以為意之用,雖極安排之巧,終無可通之日也。又執事論學書有云:‘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各得其理者,格物也。’審④如所言,則《大學》嘗云:‘格物在致知’,不當云‘致知在格物’,與‘物格而后知至’矣”。書未及達,守仁已歿。
欽順為學,專力于窮理、存心、知性。初由釋氏入,既悟其非,乃力排之,謂:“釋氏之明心見性,與吾儒之盡心知性相似,而實不同。釋氏之學,大抵有見于心,無見于性。今人明心之說,混于禪學,而不知有千里毫厘之謬。道之不明,將由于此,欽順有憂焉。”為著《困知記》,自號整庵,年八十三卒,贈太子太保,謚文莊。
《明史·羅欽順傳》卷二八二
〔注 釋〕
①攝:代理。②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致知真理。語出《禮·大學》,為傳統理學研究的主要命題。③厥:其。④審:果真。
上一篇:《笮融》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笮融》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耶律氏常哥》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耶律氏常哥》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