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珪、康履》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藍珪、康履》人物故事小傳
藍珪,生卒年不詳,南宋高宗朝宦官。初為康王府都監、入內東頭供奉官。康王設元帥府,任主管機宜文字。康王即位為高宗,恃恩用事,胡作非為。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統制官苗傅、劉正彥等人發動兵變,逼高宗將藍珪流放管制。苗、劉亂平,苗傅被殺,藍珪被召還,歷任武功大夫、內侍省押班、內侍省都知。
康履(公元?—1129年),南宋高宗朝宦官。初為康王府都監、入內東頭供奉官。靖康間,曾與藍珪隨康王出使金朝。康王開元師府,為主管機宜文字。高宗即位,任入內內侍省押班,恃寵妄作威福,傲視朝臣。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統制官苗傅、劉正彥等因深惡宦官恣橫,發動兵變,殺死康履。兵變平息后,追謚“榮節”。
〔正 史〕
藍珪、康履,初皆為康王①府都監②、入內東頭供奉官,嘗從康王使金人行營。
及開元帥府,并主管機宜文字。朝廷遣人趣師入援,履等請王留相州,王叱之而行。既即位,二人俱恃恩用事,履尤妄作威福,大將如劉光世等多曲意事之。帝知之,詔內侍不許與統兵官相見,違者停官編隸。履終無所忌憚,與內侍曾擇凌忽諸將,或踞坐洗足,立諸將于左右,聲喏甚至馬前,故疾之者眾。俄遷內侍省押班、金州觀察使③。
帝在揚州,金兵卒至,帝馳馬出門,百官不戒備,從行者惟履等五六人。自是履等益自炫,愈有朝外朝心。及幸浙,道吳江,其黨競以射鴨為樂。比至杭州,江下觀潮,中官供帳,赫然遮道。統制④苗傅等切齒曰:“此輩使天子至此,猶敢爾耶?”傅幕客王世修亦疾中官恣橫,以告武功大夫劉正彥,正彥曰:“會當共除之。”王淵躋樞管,正彥以為由宦者所薦,愈不平,謀遂決。伏兵斬淵,遣兵圍履家,分捕中官,凡無須者皆殺之
履馳入白帝,傅等至,厲聲曰:“陛下信任中官,凡中官所主者皆得美官。王淵遇賊不戰,交康履,得樞密。中官在外者已誅,更乞康履、藍珪、曾擇等誅之,以謝三軍。”帝不忍,除傅等官以安之。傅等曰:“欲遷官,第須控兩匹馬與內侍,何必至此!”帝向百官策安出,主管浙西機宜文字時希孟曰:“中官之為患,至此極矣。不除之,天下之患未已。”軍器監葉宗諤言:“陛下何惜一康履,不以慰三軍?”帝不得已,遣人執履至,履望帝呼曰:“大家何獨殺臣?”遂以付傅,即腰斬之,梟其首。帝幸睿圣宮,傅等留內侍十五人奉左右。尋捕珪、擇等,皆編置遠州。擇,昭州,行一程,追還斬之。
傅等誅,贈履官,謚榮節,召珪等還。中書舍人季陵言:“中官復召,其黨與相賀,氣焰益張,中外切齒。”不報。珪至,自武功大夫擢內侍省押班。慈寧宮建,命提點事務,尋升內侍省都知。及迎太后,命充都大主管。太后既還宮,珪奏應干補授恩,氣乞慈寧宮施行,從之。珪初與履同進,而驕橫不及履,故幸以壽終。
有安石者,與珪同姓,為內侍省副都知,至景福殿使、湖州觀察使。卒,贈保寧軍節度使,謚良恪。渡江后,中官贈謚自安石始。
又有與履同姓者名珪,為內侍省押班,亦親幸用事。與知閣門事藍公佐善,每邀公佐至其直舍,必縱飲大醉,薄莫乃歸,嘗漏泄禁中語。劉光遠被劾,谞與內侍陳永錫受其金,力為營救。言官劾之,帝詔永錫與祠,谞送吏部。后累官至均州觀察使。卒,贈保信軍節度使,謚忠定。
《宋史》卷四六九
[注 釋]
①康王: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封康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徽、欽二帝被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是為宋高宗。②都監:地方軍事長官,負責屯戍、邊防、訓練等,北宋末至南宋漸成虛職。③觀察使:見本書《梁師成》注釋②。④統制:宋朝軍隊出征時的武官,為統軍副將,受都統制節制。
上一篇:《葛玄》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葛玄》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薛居正》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薛居正》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