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皇后長孫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唐太宗皇后長孫氏》人物故事小傳
長孫氏(公元601—636年),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其父長孫晟為隋右驍衛將軍。13歲嫁給太宗。唐朝立國,長孫氏受封秦王妃,后被冊為皇太子妃。太宗李世民即位,長孫氏被立為皇后。長孫氏少好讀書,行動必依禮則。她反對自己的親屬出任顯要職位,認為應吸取漢朝呂氏和霍氏集團身敗名裂的教訓。在政治上,長孫氏雖然不愿以婦人之身參預政事,但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以及勸李世民重用魏征等賢臣虛心納諫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長孫氏曾著《女則》十卷,記述古之賢德婦女的所謂“善事”,為封建禮教作了十分形象的詮釋。公元636年,長孫氏病逝,年36歲。上尊號為文德順圣皇后。
〔正 史〕
太宗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長安人,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也。晟妻,隋揚州刺史高敬德女,生后。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年十三,嬪于太宗。隋大業①中,常歸寧②于永興里,后舅高士廉媵③張氏,于后所宿舍外見大馬,高二丈,鞍勒皆具,以告士廉。命筮之,遇《坤》之《泰》④,筮者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牝馬地類,行地無疆。變而之《泰》,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象》⑤曰:“后以輔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龍,《乾》⑥之象也。馬,《坤》之象也。變而為《泰》,天地交也。繇協于《歸妹》⑦,婦人之兆也。女處尊位,履中居順也。此女貴不可言。”
武德元年⑧,冊為秦王⑨妃。時太宗功業既高,隱太子⑩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及難作,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后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九年(11),冊拜皇太子妃。
太宗即位,立為皇后,贈后父晟司空、齊獻公。后性尤儉約,凡所服御,取給而已。太宗彌加禮待,常與后論及賞罰之事,對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太宗固與之言,竟不之答。時后兄無忌夙與太宗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勛,委以腹心,出入臥內,將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間奏曰:“妾既托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漢之呂(12)、霍(13),可為切骨之戒,特愿圣朝勿以妾兄為宰執。”太宗不聽,竟用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右仆射。后又密遣無忌苦求遜職,太宗不獲已而許焉,改授開府儀同三司,后意乃懌。有異母兄安業,好酒無賴。獻公之薨也,后及無忌并幼,安業斥還舅氏,后殊不以介意,每請太宗厚加恩禮,位至監門將軍。及預劉德裕逆謀,太宗將殺之,后叩頭流涕為請命曰:“安業之罪,萬死無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極刑,人必謂妾恃寵以復其兄,無乃為圣朝累乎!”遂得減死。
后所生長樂公主,太宗特別鐘愛,及將出降,敕所司資送倍于長公主。魏征諫曰:“昔漢明帝時,將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謂長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雖有差,義無等別。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嘆曰:“嘗聞陛下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實乃能以義制主之情,可謂正直社稷之臣矣。妾與陛下結發為夫婦,曲蒙禮待,情義深重,每言必候顏色,尚不敢輕犯威嚴,況在臣下,情疏禮隔,故韓非為之說難,東方稱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有國有家者急務,納之則俗寧,杜之則政亂,誠愿陛下詳之,則天下幸甚。”后因請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詣征宅以賜之。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東宮器用闕少,欲有奏請。”后不聽,曰:“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憂少于器物也。”
八年(14),從幸九成宮,梁疾危惙,太子承乾入侍,密啟后曰:“醫藥備盡,尊體不瘳,請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為惡;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赦者國之大事,佛道者示存異方之教耳,非惟政體靡弊,又是上所不為,豈以吾一婦人而亂天下法?”承乾不敢奏,以告左仆射房玄齡,玄齡以聞,太宗及侍臣莫不歔欷。朝臣咸請肆赦,太宗從之,后聞之固爭,乃止。將大漸,與太宗辭訣,時玄齡以譴歸第,后固言:“玄齡事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奇謀秘計,皆所預聞,竟無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棄之。又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妾生既無益于時,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圣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十年(15)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時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
后嘗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則》,自為之序。又著論駁漢明德馬皇后(16),以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當朝貴盛,乃戒其龍馬水車,此乃開其禍源而防其末事耳。且戒主守者曰:“此吾以自防閑耳。婦人著述無條貫,不欲至尊見之,慎勿言。”崩后,宮司以聞,太宗覽而增慟,以示近臣曰:“皇后此書,足可垂于后代。我豈不達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今不復聞善言,是內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
上元元年(17)八月,改上尊號曰文德獻順圣皇后。
《舊唐書》卷五一
太宗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其先魏拓拔氏,后為宗室長,因號長孫。高祖稺,大丞相、馮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將軍。父晟,字季,涉書史,趫鷙曉兵,仕隋為右驍衛將軍。
后喜圖傳,視古善惡以自鑒,矜尚禮法。晟兄熾,為周通道館學士。嘗聞太穆勸撫突厥女,心志之。每語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圖昏。”故晟以女太宗。后歸寧,舅高士廉妾見大馬二丈立后舍外,懼,占之,遇《坤》之《泰》。 卜者曰:“坤順承天,載物無疆;馬,地類也;之《泰》,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又以輔相天地之宜。繇協《歸妹》,婦人事也。女處尊位,履中而居順,后妃象也。”時隱太子釁鬩已構,后內盡孝事高祖,謹承諸妃,消釋嫌猜。及帝授甲宮中,后親慰勉,士皆感奮。尋為皇太子妃,俄為皇后。
性約素,服御取給則止。益觀書,雖容櫛(18)不少廢。與帝言,或及天下事,辭曰:“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可乎?”帝固要之,訖不對。后廷有被罪者,必助帝怒請繩治,俟意解,徐為開治,終不令有冤;下嬪生豫章公主而死,后視如所生;媵侍疾病,輟所御飲藥資乏。下懷其仁。兄無忌,于帝本布衣交,以佐命為元功,出入臥內,帝將引以輔政,后固謂不可,乘間曰:“妾托體紫宮,尊貴已極,不愿私親更據權于朝。漢之呂、霍,可以為戒。”帝不聽,自用無忌為尚書仆射。后密諭令牢讓,帝不獲已,乃聽,后喜見顏間。異母兄安業無行,父喪,逐后、無忌還外家。后貴,未嘗以為言。擢位將軍。后與李孝常等謀反,將誅,后叩頭曰;“安業罪行無赦。然向遇妾不以慈,戶知之;今論如法,人必謂妾釋憾于兄,無乃為帝累乎!”遂得減流越嶲(19)。太子承乾乳媼請增東宮什器,后曰:“太子患無德與名,器何請為?”
從幸九成宮,方屬疾,會柴紹(20)等急變聞,帝甲而起,后輿疾以從,宮司諫止,后曰:“上震驚,吾可自安?”疾稍亟,太子欲請大赦,汎度道人,祓塞災會。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支,若修福可延,吾不為惡;使善無效,我尚何求?且赦令,國大事,佛,老異方教耳,皆上所不為,豈宜以吾亂天下法!”太子不敢奏,以告房玄齡,玄齡以聞,帝嗟美。而群臣請遂赦,帝既許,后固爭止。及大漸,與帝決,時玄齡小遣就第,后曰:“玄齡久事陛下,預奇計秘謀,非大故,愿勿置也。妾家以恩澤進,無德而祿,易以取禍,無屬樞柄,以外戚奉朝請足矣。妾生無益于時,死不可以厚葬,愿因山為垅,無起墳,無用棺槨,器以瓦木,約費送終,是妾不見忘也。”又請帝納忠容諫,勿受讒,省游畋作役,死無恨。崩,年三十六。
后嘗采古婦人事著《女則》十篇,又為論斥漢之馬后不能檢抑外家,使與政事,乃戒其車馬之侈,此謂開本源,恤末事。常誡守者:“吾以自檢,故書無條理,勿令至尊見之。”及崩,宮司以聞,帝為之慟,示近臣曰:“后此書可用垂后,我豈不通天命而割情乎!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己!”謚曰文德,葬昭陵,因九嵕山,以成后志。帝自著表序始末,揭陵左。上元中,益謚文德圣皇后。
《新唐書》卷七六
〔注 釋〕
①大業(公元605—617年):隋煬帝年號。②歸寧:指已婚婦女回娘家。③媵:妾。④《坤》、《泰》:都是《易》中的卦名。⑤《象》:《易傳》的主要部分之一,是古代儒學家對《易經》作的解釋。⑥《乾》:《易》首卦卦名。⑦《歸妹》:亦為《易》64卦之一。⑧武德元年:公元618年。⑨秦王:唐太宗李世民未即位前為秦王。⑩隱太子:指李建成,唐高祖長子,唐太宗的胞兄。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宮城之玄武門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太子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迫使其父退位,由自己即位為帝。史稱“玄武門之變”。(11)九年:公元626年。(12)呂:指西漢初呂后執政后策王諸呂王天下,以取代劉氏家族統治之事。呂后死后,呂氏滿門盡被劉氏宗親及舊臣誅殺。諸呂欲治天下事,過去多從封建正統論出發而揚劉貶呂,實則甚不可取。(13)霍:指西漢昭帝時的權臣霍光。(14)八年:公元634年。(15)十年:公元636年。(16)馬皇后:漢明德馬皇后即東漢明帝皇后,馬援之女。據《后漢書》,馬后比較注意抑制外戚。如在章帝朝,章帝欲封爵諸舅,被馬后阻止。死后被謚為德。(17)上元元年:公元674年。(18)容櫛:此處指梳妝。(19)越巂:郡名,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東南。(20)柴紹:字嗣昌,臨汾人。其妻為唐平陽公主,以功封霍國公。唐太宗貞觀年間曾任華州刺史。
上一篇:《唐僖宗李儇》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唐僖宗李儇》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唐憲宗李純》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唐憲宗李純》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