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不華
泰不華,原名達普化,又叫他哈布哈,伯牙吾臺氏,字兼善,本奚族,元文宗賜名為泰不華,生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泰不華的祖籍在白野山,其父塔不臺曾經當過宮廷宿衛,后來被派到臺州路(路治臨江,今屬浙江)做祿事判官,于是,泰不華一家便居住在臺州。祿事判官是一個很低的小官,俸祿微薄,僅夠一家人口,泰不華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比較清貧的小官僚家中。泰不華出生時,他的父親給他取名叫達普化。他從小酷愛讀書,記憶力驚人,凡是看過的書多不會忘記。當時集賢待制周仁榮很喜歡他,便和塔不臺商量,將泰不華接到自己家中撫養,并教他讀書。在周仁榮的影響下,泰不華進步很快,接受和學習漢文化,經文詩書樣樣精通,還寫得一手好字,尤喜篆隸,史載他的字溫潤遒勁。在他17歲時,便中江浙行省鄉試第一。第二年,即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剛剛18歲的泰不華便和諸多考生對策大廷,榮登右榜第一名。元英宗受其父仁宗推行“漢法”的影響,非常重視學習漢民族文化,大規模起用漢族地主官僚和儒臣,并對蒙古舊制進行了改革。英宗比泰不華大1歲,當時英宗即位不久,對這位滿腹經綸的新科狀元格外喜愛,先授泰不華為集賢修撰,后轉為秘書監著作郎,又拜為江南行臺監察御史。
泰不華性情耿直,注重氣節,不隨俗浮沉。當時有位御史大夫脫歡仗勢欺人,貪暴橫行,許多人趨炎附勢,而泰不華不畏權暴上奏彈劾,力陳脫歡之害,皇帝終于罷免了脫歡。到了天歷年間,文宗崇文尊儒,大興文治。天歷二年(1329)二月,文宗為了傳播漢文化,下令在京城大都建立奎章閣學士院,讓精通漢文化的翰林學士承旨忽都魯都兒迷失和趙世炎擔任奎章閣大學士,并專設授經郎二員,給近侍大臣和貴戚的子弟講授經學。泰不華因精通漢文化而入選,擢為典籤,拜中臺監察御史,得到了文宗的賞識,賜名為泰不華。
泰不華為官歷任7朝。元朝中后期,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激烈的斗爭,每一個皇帝的更換都有一番劇烈的爭斗,圍繞著皇權的角逐,也展開了權臣們派系的斗爭。英宗在位僅3年便被權臣謀害,泰定帝即位后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泰定帝死后,5年之間更換了5個皇帝,最后末帝順帝即位。元統元年(1333),順帝即位后追封已死的權臣燕帖木兒為德王,其子唐其勢襲封太平王,以高郵府(府治高郵,今屬江蘇)為封地; 大臣伯顏被封為秦王,受田500頃。泰不華時任監察御史,上奏道: “按國制,只有宗親才能封王封地,相臣不當受王土。”但泰不華的奏章未能引起順帝重視。至元元年(1335)十二月,順帝加封文宗皇后即順帝嬸母卜答失里為太皇太后。文宗是被燕帖木兒擁立為帝,但迫于形勢,即位1年后讓位于異母兄長和世?,即明宗,明宗在位僅半年多便被文宗和燕帖木兒密謀害死。卜答失里曾參與謀害明宗一事并害死了明宗皇后八不沙,她一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當上皇帝,但文宗害死兄嫂后臨死時想贖罪,執意立明宗長子即順帝,卜答失里只得聽從。順帝即位后,卜答失里以皇太后身份位居后宮,現被順帝尊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是歷代帝王尊奉祖母的封號,而卜答失里是順帝的嬸母,若尊太皇太后則亂了輩分。于是,泰不華率諸言官上奏: “皇上于太后,是母子關系,若加太皇太后,則降為孫輩。況且,按今制度如封贈祖父母,則降父母一等。太皇太后封號不宜加于叔母。”奏章呈上去后,無聲無息,好幾天不見發落,泰不華便密探消息,注意朝廷動向。一天,泰不華正在御史臺辦事,忽然有人密報說: “君等要遇禍了,怎么還在這兒從容辦事?”泰不華問: “是不是為太皇太后一疏之事?”那人告訴他: “聽說皇太后閱了奏章,勃然大怒,要將你們治罪,可能明天就會下旨。”話剛落,御史臺一片嘩然。與泰不華會奏的人員,更是惶急,有幾個膽小的讓泰不華出主意,想辦法保全性命。而泰不華神色如故,對他們說道: “此事由我發起,皇太后如要加罪,由我一人擔當,甘受誅戮,絕不連累你們。”大家才有些放心。第二天,未見詔旨下來。又過一天,內廷反而頒賜給泰不華兩枚金幣,泰不華驚詫不止,私問宮監,宮監告知他: “太后初閱奏章原有怒意,準備加罪言官,昨天怒氣已平,說御史中有如此直臣,實在難得,應賞賜金幣,旌揚直聲,所以今日才有特賞。”泰不華聽后不免上疏謝恩。只是卜答失里被尊為太皇太后的議案仍未改變,直到至元六年(1340)才被驅逐出皇宮。
事過不久,泰不華出任河南廉訪司事,又移到淮西任廉訪司事,繼而升遷江南行省御史臺經歷,因泰不華家居浙江,請求轉至江浙行省,順帝奏準,泰不華便出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元統末年,浙西出現水害,許多田地顆粒不收,百姓苦不堪言。泰不華作為地方官,為百姓著想,入朝奏與中書省,力言免浙西租稅,得到批準。后來,泰不華又被召回朝廷,任秘書少監,又升為禮部侍郎。至正元年(1341),泰不華被派往紹興路(路治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任總管。在紹興任職其間,他革清吏弊,廢除了官牛的租稅,讓百姓根據田地實有數目交納賦稅; 教民興讓,飲酒也要以禮行之,把儒士禮儀傳到百姓之家,紹興路風俗一時大為改觀。
至正三年(1343),順帝下詔命中書右丞相脫脫為都總裁官,中書平章政事帖木兒塔識、中書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張起巖等為總裁官,負責監修宋、遼、金三史。泰不華被召入史館,參加修史。在修史時,泰不華以嚴謹的態度考證實據。泰不華治學修史頗有成就,他曾考證偽字,重新分類編寫了《復古編》,共10卷。至正五年(1345),三史修成,泰不華被授以秘書卿。不久,又升至禮部尚書,兼負責管理會同館事務。
至正四年(1344)六月,一場大雨使黃河暴溢,北決白茅堤、金堤(今河南蘭考境內),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沿河地區受災,有的地方水深兩丈。泰不華奉詔用珪玉、白馬致祭河神,以求平安。祭神之后,泰不華認為黃河泛濫的原因在于泥沙沉積過多,致使河水溢出河堤,于是上疏道: “應該在淮安以東的黃河入海處,仿效宋朝設置撩清夫,用輥江龍鐵掃攪拌沙泥,使沙土隨潮入海,不致積沉,黃河遂安。”順帝聽從了泰不華的建議,但時值朝廷招募屯田,一時抽不出人力,這件事也就被擱置起來。
泰不華好交友,注重友情,不隨波逐流。在順帝朝,有位中書左丞相叫太平,與泰不華私交很好。太平本姓賀,名惟一,曾任中書平章政事、御史大夫。元制重蒙輕漢,凡省院臺三署正官,非國姓不得授。賀惟一因是漢人,執意辭退,但順帝偏偏不肯,特賜他國姓,并改名為太平。后來,太平被奸臣彈劾覬覦要職而罷去相位,放歸故里。平日與他來往的人都躲得遠遠的,怕受牽連,只有泰不華獨自為他餞行,并要親自送太平到都門外。太平感動地對他說: “君且留步,不要因為我而受連累。”泰不華答道: “士為知己死,怎么能怕災禍!”一直堅持將太平送出城門。后來果然因這件事而受人排擠,但沒有人不佩服他的。
至正八年(1348),臺州黃巖(今屬浙江)鹽販方國珍率眾數千人入海,打劫元政府的漕運糧食,進攻浙東沿海,并抓獲海道千戶德流于實,一時稱雄海上。朝廷得知后,命江浙行省參政朵兒只班總領水兵征討。方國珍見勢不妙,率人沿海南逃,朵兒只班緊追不舍,追至福州五虎門時,方國珍見追兵已至近前,知道事危,便孤注一擲,命人放火燒船,元軍見狀大為驚恐,怕大火燒到自己船上,慌亂中不戰自潰,方國珍將朵兒只班抓獲。不久,方國珍向元乞降,順帝下詔招降,并授以慶元(今浙江寧波)定海尉。方國珍雖然被授官,但又回到黃巖招兵買馬,不斷擴充實力。朝廷為了探清方國珍的虛實,決定派遣熟悉浙江的泰不華前往察看。至正九年(1349),泰不華奉詔到了浙江,很快摸清了方國珍的情況,然后上奏朝廷,提出圍捕方國珍的建議和策略。但朝廷未能聽從,而是招回了泰不華,授泰不華為江東廉訪使,又改為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不久又出為都水庸田使。
至正十年(1350)十二月,方國珍再次入海反叛,燒掠沿海州郡。由于泰不華對方國珍的情況比較熟悉,所以順帝于至正十一年(1351)二月下詔任泰不華為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統領溫州路(路治永嘉,今浙江溫州)軍隊,同時命孛羅帖木兒為江浙行省左丞,率軍抵達慶元,然后分兩路夾擊方國珍。泰不華剛達溫州不久,方國珍便率船隊從海上攻打溫州。泰不華見方國珍的船隊排列成行,便仿效三國時周瑜火燒曹營之故事,放置許多帶火的木筏,焚燒了方國珍的船隊,方軍敗退。然后,泰不華與孛羅帖木兒秘密約定在六月中旬分別從溫州、慶元出發,合兵進討方國珍。但孛羅帖木兒急功近利,于六月初便開始行動,率船隊行至大閭洋,駐扎在那里。方國珍聞知后,在夜里率精兵數千人,悄悄將船駛到元軍附近,點燃火把,高聲吶喊。元軍一時摸不著頭腦,以為方國珍夜襲,紛紛逃向岸邊,落水而死的人超過一半。方軍見勢,殺向元軍,活捉了孛羅帖木兒。孛羅帖木兒被放回后,反為方國珍飾詞上奏,說方國珍誠愿請降。泰不華聞知痛憤已極,絕食數日。朝廷不了解真情,以為方國珍誠心降元,便派大司農達識帖木兒等前往黃巖招降。方國珍聽說朝廷派的人來了,便攜二弟登岸叩拜道旁,并讓出了民間小樓與達識帖木兒居住。達識帖木兒非常高興,當天便奉詔授方國珍及其弟官職。這天晚上,正是中秋佳節,一輪明月懸掛在空中,柔和的月光灑在不平靜的大地上。方軍的軍營里不時傳出陣陣笑聲、喝彩聲,士兵們在對月飲酒、高歌,歡慶連日來取得的戰果。而元軍的大營在秋風中靜悄悄的,好像有什么大事發生。泰不華一直想選擇時機進攻方國珍,他斷定中秋之夜,方國珍等會因達識帖木兒的到來而麻痹大意,于是,準備夜晚派壯士襲殺方國珍。幾名壯士著好行裝,備好武器,只待令下。泰不華夜訪達識帖木兒,并將此事告訴他。達識帖木兒不允,而且斥責泰不華說: “我受詔招降他,你怎可襲殺失信?你難道想違詔抗命?”盡管泰不華再三說明方國珍狡詐,不可輕信,但達識帖木兒仍不讓。由于他的阻攔,泰不華的計策未能實行。天亮后,達識帖木兒又命泰不華親自到海濱,解散一直處于戰備狀態的元兵,并將船和兵器扣留,送給方國珍,泰不華只得怏怏地交出。不久,泰不華出為臺州路達魯花赤。
至正十二年(1352),農民起義軍芝麻李占據徐州(今屬江蘇),元中書右丞相脫脫親自出馬,率軍圍困。為配合進軍徐州,朝廷命江浙行省招募舟師守衛長江,方國珍懷疑朝廷與他為難,再次入海反叛。泰不華作為臺州路最高軍事指揮官,決心以死報國,派兵扼守黃巖的澄江,并派遣義士王大用前往方國珍處送信,希望方國珍歸降。方國珍頓起疑心,拘捕了王大用,然后派兵乘200只小船突入海門,沿臺州港口,進犯馬鞍山。泰不華率軍力守臺州,他對部眾說: “我是以書生身份登至今天顯要位置的,總擔心會有負于我之所學。現在受命守衛海隅,方賊剛剛降朝廷又反復為變,你們要助我擊殺。如果攻克方賊,這算是你們的功勞; 如果不克,我則以死報國!”泰不華的話感動了元軍,許多人愿意跟隨他盡忠盡職。這時,方國珍派其戚黨陳仲達前來報知泰不華,表示如約愿降。泰不華率部下數十人,偕陳仲達乘船趁漲潮而行,船上懸掛著陳仲達送來的降旗,突然船觸沙擱淺,不能前行。正在船上人不知所措的時候,猛然間見方國珍站在一條大船的船頭,士兵揮槳前來。泰不華急忙叫陳仲達說明情況,但見陳仲達目動氣索,泰不華知有異謀,用刀將他砍死,然后撲上前抓住方國珍的船,砍倒五人。方國珍船中盡藏伏兵,這時齊起,一躍而登泰不華的船,泰不華舉刀亂揮,砍倒數人。這時,方軍有一兵士舉槊來刺泰不華,被泰不華抓住折斷。又有許多方軍士兵涌到泰不華的船上,想將泰不華拖到方國珍的大船上,泰不華怒目呵叱,用力掙脫,奪過一把刀,又砍倒兩人。許多方軍士兵齊上,用槊刺他,正中泰不華脖頸,流血不止,但還是直立不倒,直到流盡最后一滴血,方軍將其尸體投入海中。泰不華的數十部眾也都戰死。這一年是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泰不華時年49歲。
泰不華死后不幾日,順帝任命他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的詔書到達行省,但泰不華只能是地下有知了。3年后,順帝追贈泰不華為榮祿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柱國,封其為魏國公,謚忠介。在臺州立廟紀念他,廟的匾額上寫著順帝賜的兩個大字——崇節。
上一篇:汪鳴相
下一篇:王一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