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吳起》人物故事小傳
吳起(約公元前440—前381年),戰國早期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將領、軍事理論家和政治改革家。25歲時,因在衛入仕無望,出走魯國。先師從曾申攻讀儒學,轉而改學兵法。魯遭齊攻打時,吳起被魯君任命為將,率軍抵御,以寡敵眾,大敗齊軍,從此威名遠揚。戰功并未給吳起帶來榮譽和地位,反而遭到貴族們的猜忌和排斥,遂棄魯投魏。魏文侯命吳起為將,率軍攻秦,立下赫赫戰功。繼命吳起為河西郡守,以抗秦、韓。吳起愛兵如子,在此創建了中國最早的從應征人員中選募常備軍的兵役制度,同時也為魏國建立了一支強有力的“武卒”部隊。魏武侯即位后,吳起因朝中貴族的排斥,被迫逃奔楚國。楚悼王先后命吳起為苑(今河南南陽)守、令尹,進行政治、軍事改革,使楚國力大增。楚悼王死后,吳起被那些在改革中喪失了特權的舊貴族乘機射殺,尸體被車裂支解。吳起著有兵書《吳子》也稱《吳子兵法》,是繼《孫子兵法》后,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又一部珍貴兵書。后來,此書流傳海外,譯有英、法、日、俄等文本。
〔正史〕
吳起者,衛①人也,好用兵。嘗學于曾子②,事魯君③。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于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
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其少時,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余人,而東出衛郭門④。與其母訣,嚙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焓略?。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濒斁芍?,謝吳起。
吳起于是聞魏文侯⑤賢,欲事之。文侯問李克⑥曰:“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⑦不能過也?!庇谑俏何暮钜詾閷ⅲ瑩羟兀挝宄?。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蔽暮钜詤瞧鹕朴帽?,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⑧。武侯浮西河⑨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⑩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11)滅之;夏桀(12)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蔽浜钤唬骸吧?。”
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13)。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逼鹪唬骸皩⑷?,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逼鹪唬骸爸伟俟?,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逼鹪唬骸按巳撸咏猿鑫嵯拢患游嵘?,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蔽脑唬骸按四宋崴跃幼又弦??!眳瞧鹉俗灾ト缣镂摹?br>
田文既死,公叔(14)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惫逶唬骸澳魏?”其仆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浜罴丛唬骸魏?’君因謂武候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蛘賲瞧鸲c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庇谑菂瞧鹨姽髦v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15)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于是南平百越(16);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17)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記》卷六五
〔注 釋〕
①衛:西周封國,都朝歌(今河南淇縣)。②曾子:《呂氏春秋·當染篇》記載吳起受學于孔子弟子曾參。③魯君:魯元公,一說魯穆公。前者與魏文侯同時,較為可信。④衛郭門:指衛都濮陽的城門。⑤魏文侯:魏開國國君,姓魏名斯,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⑥李克:一作李悝,戰國初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為魏相。一說不是李悝,而是孔子弟子卜商的門徒,曾任魏相。⑦司馬穰苴:田姓,名穰苴,春秋后期齊國人。因功升任大司馬,后人稱之為司馬穰苴,是當時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統帥。⑧武侯:即魏武侯,魏文侯之子,名擊,公元前395年—前380年在位。⑨西河:此指山西、陜西之間南流的一段黃河。⑩三苗氏:即有苗氏,舜時南方部落,在今江西地區。(11)禹:即夏禹,姓姒氏,名文命。帝顓頊之孫,鯀之子,治水有功。(12)夏桀:夏朝末代暴君。(13)田文:非齊國孟嘗君田文。一作商文,是魏國重臣。(14)公叔:一說韓之公族,一說魏公叔痤。(15)楚悼王:名疑,公元前401—前381年在位。(16)百越:古代居住在我國長江中下游以南,部落很多,故有百越之稱。(17)太子:楚悼王之子臧,即楚肅王,公元前381—前370年在位。
〔相關史料〕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其少時,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而謗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余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嚙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彼爝m魯事曾子,其母死,終不歸。曾子薄而絕之。
適齊人攻魯,起乃以兵法說魯君,魯君欲用為將以御齊?;蜃P曰:“起妻齊女也,豈為魯耶?”魯君疑之。起急于成名,因殺其妻,以明不與齊。魯君乃用為將,遂破齊以顯名。魯君欲重用之。或又曰:“魯小國也,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是棄衛也。況起殘忍人也,用之必多事?!濒斁龔鸵芍x吳起。
起不得志,聞魏文侯賢,遂往事之。文侯問于李克曰:“吳起何如人也?”克曰:“起貪而好色,其人不足重;然善用兵,雖司馬穰苴不能過也?!蔽暮钣谑且詾閷ⅰ⒈鴵羟?,拔其五城而還。
起之為將,雖身極貴,然與士卒之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囊贏糧,與士卒同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而死于敵。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br>
文侯知起用兵廉平,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蔽浜钤唬骸吧啤!?br>
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逼鹪弧笆匚骱佣乇桓覗|向,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蔽脑唬骸按四宋崴跃幼又弦病!?br>
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①魏公主,而害吳起。起懼得罪,遂去之楚。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起因之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要在強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故楚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殺起。
斷曰:
吳子忍人,怒誅笑謗。母死不歸,殺妻求將。曾子薄之,魯君疑放。然而用兵,穰苴不讓。甘苦與同,士卒樂仗。守魏西河,秦畏東向。在德一言,圣賢度量。魏人忌之,去為楚相。北并南平,功在人上。惜犯貴宗,終令身喪。
明·黃道周《廣名將傳》卷一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還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p>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威烈王二二年
魏文侯薨,太子擊立,是為武侯。
武侯浮西河②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p>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安王一五年
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為人剛勁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吳起,賢人也,而君之國小,臣恐起之無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無留心,則必辭矣?!右蚺c起歸而使公主辱子,起見公主之賤子也,必辭,則子之計中矣?!惫鍙闹?,吳起果辭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懼誅,遂奔楚。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
〔注 釋〕
①尚:匹配,多用于匹配皇家的女兒。②西河:指今山西、陜西兩省之間的黃河河段。
上一篇:《呂夷簡》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呂夷簡》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吳越武肅王錢镠》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吳越武肅王錢镠》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