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以利動,以退為進》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黃初年間(公元220—226年),王肅為散騎黃門侍郎。太和三年(公元229),王肅任散騎常侍。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大司馬曹真率軍大舉征蜀,王肅上疏說:“從前的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從千里外來運送軍糧,士兵都會面有饑色;等到臨時去打柴,然后再做飯,軍隊就不會常有飽飯吃。’這說的還是在平路坦途上行軍時的情況,更何況對于那些深入險阻、須要鑿路而后才能前進的士兵來說,他們所付出的辛勞必定比在平原行軍的更要辛苦百倍。如今又加上連月霖雨,山坂上峻峭陡滑,軍眾互相擠迫無法展開,糧食又懸遠難以繼續,這些都是行軍者的大忌。聽說曹真率軍出發已超過一個月了,而所行才只有半段子午谷的路程。治理開鑿道路的工程,需要戰士們悉數參加。這樣,賊兵就恰好得以以逸待勞,這也是兵家素來所忌怕的。說到前代,則有武王九年伐紂,出關觀兵于孟津后返回的故事;論到近代的事,則有太祖武帝、高祖文帝南征孫權時,兵臨長江卻不能渡過江的情況。這些難道不是所謂順應天心、知曉時務、通于權變的佳證嗎!眾百姓都知道,圣上是因為雨水作難、艱巨難行的緣故,才讓大軍暫時退回休息的。目的是為了等日后另有機會時,再乘機驅使運用他們。這就是所謂的為了取悅于民而讓圣上自己犯難,將來民眾是一定會舍生忘死報效陛下的。”于是朝廷就撤回了征蜀的部隊。
用兵作戰,有利則動,無利則止,此為兵家戒律。以退為進,退即有利,雖在眼前并無所取,但利在未來。王肅盡管不掌兵權,書生之論卻有真知灼見,曹真不知兵,也由此可知了。
上一篇:《兵以利動:吳擾魏合肥》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兵以利動,剛柔并用》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