黿頭渚
位于無錫市西郊太湖之濱的充山西端,因有石渚形如黿頭伸入湖中,故而得名。公園面積原有32公頃,面臨太湖,三面環水,與中犢山、小箕山、大箕山、三山、馬山、拖山互相借景。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素以“天然圖畫”著稱。輔之以人工修飾,臨湖造園,依山漸高,布局不落俗套,風景層次豐富,開合收放自如,景色變幻無窮。登臨一覽,山巒起伏、煙波浩渺、鷗鳥橫飛、帆影點點。是中外著名的游覽勝地,觀賞太湖風光最理想之處。郭沫若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贊語。早在明代,黿頭渚就是游覽勝地,但作為公園,始建于1918年,先后建有橫云山莊、廣福寺、太湖別墅、鄭園、若圃等,加之眾多的私家園林,漸成規模。1949年之后經統一規劃布局,精心構筑,風景益勝。現景區面積為301公頃,統稱“具區勝境”。在這山水縈繞、林壑幽美的公園里,現有充山隱秀、鹿頂迎暉、三山映碧、黿渚春濤、萬浪卷雪、湖山真意等6個景點。十里芳涇、藕花深處、中犢晨霧、蘆灣消夏等4個景點尚待建設。今黿頭渚公園,共分5個游覽區:從“太湖佳絕處”門樓至長春橋、具區勝境、藕花深處、誦芬堂為一區。其中“藕花深處”系夏日賞荷的好去處;二區是登上黿頭從燈塔經“黿渚春濤”石碑、包孕吳越石壁至澄瀾堂。“包孕吳越”石壁是黿頭渚著名風景點,絕壁懸崖、奇石眠空。石壁上“橫云”、“包孕吳越”刻石,出自清末無錫縣令廖綸之手。澄瀾堂為仿宋、明古式建筑,雄踞于黿頭渚山脊高處,寬暢豁達,氣勢不凡;三區是從飛云閣拾級而上至光明頂,下至戊辰亭、廣福寺、陶朱閣、萬方樓、七十二峰山館。光明亭位于號稱“巨黿之脊”的充山之巔,重檐八角,黃頂朱柱,是遠眺湖山的最佳處;四區從萬浪橋、蒼鷹渚、湖山真意上山至鹿頂山舒天閣,經范蠡堂下山至充山隱秀。鹿頂山是“具區勝境”的中心和制高點,主體建筑舒天閣八角三層四重檐,黃琉璃頂,登閣遠眺,八方入畫;五區為從新大門入口處直至老大門,乘游船往返游覽湖中三山。三山位于黿頭渚西部的梅梁湖中,以孤見奇,以小取勝,若翠螺置于玉盤。全山林木繁茂、郁郁蔥蔥,山徑幽深、景觀秀麗,處處可飽覽太湖秀色。
〔現代散文〕 “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
在黿頭渚觀湖有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就是站在黿頭渚嶙峋怪石上觀嘗太湖。這里浪花飛卷、濤聲陣陣,大風浪如金鼓齊鳴,小風浪似百樂協奏,湖水擊岸,卷起干堆雪。湖水清徹,白魚嬉躍。陽光照射湖面,數十里湖面銀光閃耀,四周遠山似浮于水上,隨著浪花的波動而上下顫動,左移右走。側看“橫云”、“包孕吳越”等處峭壁陡岸,與湖水剛柔相濟,似是仙山洞府。旅游者都喜在這怪石中攝影留念。
第二層次為在半山澄瀾堂、涵虛亭、飛云閣一帶,沿半山石路游廣福寺、小南海、經七十二峰山館,至萬浪橋。這一帶在半山看湖,前景是高大的松樹、亭臺、怪石,中景是湖,遠景是山與島,聽不見濤聲,卻可以從各個不同角度,欣賞太湖的美。
第三層次為鹿頂山上的舒天閣,準望亭、呦呦亭、“湖山真意”中的天遠樓,前者是黿頭渚一帶十多個山頭、島嶼中最高的一座。登其頂望太湖,不僅一覽眾山小,把太湖西北角最佳景區梅梁湖這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盡收眼底,還因登高望遠,不僅湖中三山島、遠望馬跡山、拖山島,如在眼前,還可看到這些島外的大太湖,一望無垠,水天相接、漁帆點點、游輪穿梭,更有那恍如一葉的高速艇,似根根利箭,在湖中射來射去,艇后擊起長長雪白的浪花。戰斗機在萬里長空翱翔噴出的白色煙霧,氣魄雄偉,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第四層次看太湖,是乘游船或高速艇在湖中游弋,或登湖中三山島。在船中和島上,四周皆水,回望黿頭渚綠樹叢中點點紅墻黃瓦,種種奇特建筑,實在美如仙境。湖中和四周空氣清新,久居城市的游客到此均覺舒暢無比。三山上又有幾百只猴子逗你玩耍,于觀自然景色中又有娛樂小動物的樂趣。
我因工作關系,有條件遨游太湖四周,宜興的洋溪、大浦湖邊無山,湖中盡是蘆葦。蘭山嘴是個好地方,奈何入湖之嘴矮而平,湖中一座山也見不到。至于湖州小梅口,吳江盛澤、澹臺,也因無山、少山、交通不便,景觀也差。可與黿頭渚媲美的,只有吳縣洞庭東山、西山、鄧尉山一帶。這里自唐宋就有名,古跡遠比黿頭渚多,但離蘇州30多公里,交通不便,故旅游人次受影響。“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它不僅道出了自然景觀的特色,也反映了旅游者審美心理,還是在黿頭渚觀賞太湖美。
(王長工)
〔民間文學〕 大禹治水成功后,在一座小山上鑿了一只石黿作為“鎮妖石”,鎮住太湖水妖,保護老百姓安居樂業。這座小山頭后來被人們稱為黿山,鑿黿時留下的石花石屑也就變成了玲瓏透剔的太湖石。
到了宋朝宣和年間,吳縣出了一個浪蕩公子,姓朱名勔。一日,朱勔獨自飲酒作樂,心里尋思著當官的門道,聽說當今皇上喜歡奇珍異石,心想:我何不裝運這些奇異的太湖石進京?心里拿定這個鬼主意,便急急忙忙派人監造了一只大船。這只船又平又闊,船勿象船,筏勿象筏,人稱“四勿象”。船造好后,便選擇了最大的一塊太湖石,總有幾百斤重,雇了千把纖夫扛腳,取道向京都進發。
這塊太湖石一到,頓時轟動全城。皇帝見了心中大喜。他從來沒見到這么大、這么好看的石頭哩!就別出心裁地封這塊石塊為“盤古”。立時降旨朱勔主持蘇杭應奉局,賜金帶玉帛。命他回鄉后繼續搜羅奇花異石進貢。
朱勔這下子可真是威風透了。他手捧圣旨,頸掛金印,頭戴烏紗,身穿官服,乘官船返回。一到家鄉,便派人四出搜羅花石。不管人家是擺在花園內的,還是放在書房里的,都要搶走。石頭太大,從門里扛不出的,他就命人拆毀圍墻,掀翻房屋,鬧得雞犬不寧。
一日,他聽說太湖里的黿山上有一只石黿。還是大禹王鑿成的,肚里就尋思:黿在南方俗稱“團魚”,這“團”字寓意團圓,“魚”諧音“余”,黿龜又象征長壽,皇帝喜歡討個吉利,我要是把這只黿運到京城,不知要連升幾級呢!越想心里越高興,便急急忙忙乘了船,來到黿山上。
黿山頂上的那只石黿,昂起頭,兩眼瞪著太湖,四只腳象馬上要沖下山來一樣活靈活現。黿身上刻著“黿頭戴山山不崩,東望東海西吳興”的詩句。朱勔看了想道:“這件寶貝,空在荒山上數浪頭,如今到了我手里,哈、哈、哈……”他搖頭晃腦,高興得立即把石黿裝走。
數百名老百姓被兇惡的衙役、差人用鞭子趕著,乘船來到了黿山上。人們心里都明白,石黿是大禹王留下鎮水龍的寶貝,是給太湖一帶人民賜恩降福的圣物,都舍不得搬走。
朱勔指定人在石黿四只腳和頭頸上結上了五根又粗又大的麻繩,老百姓含著眼淚抬起杠子,但十來根框子壓彎了,石黿卻一動也不動。又添了幾十人,吆五喝六,齊動手,還是扛不動,最后連杠子都折斷了。老百姓個個精疲力盡,人人怨聲不迭。
這時有人說,這黿是神物,它一發怒就不得了!朱勔聽了,勃然大怒,說自己是皇帝派來的,什么神物不神物?石黿抬不走,就給我把黿頭敲掉!
狗腿子得了話,雞毛當令箭,掄起鐵錘便朝黿頭打去。忽聽得轟隆一聲巨響,金光四射,斷了的黿頭順著山勢滾下湖去。頓時狂風呼嘯,濁浪四起,浪濤象小山一樣向山上涌來。一個巨浪卷過,把朱勔和狗腿子卷到太湖里去,連船也被打得粉碎。
從此,那湖水里又出現了一座小山,活象黿頭。于是后人把原來的黿山稱為“黿背山”,把旁邊的小山稱為“黿頭山”。
(宋釗 整理)
上一篇:描寫《鸚鵡洲》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齊山》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