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大理之旅·大理·天然圖畫大理石
大理不僅山水秀麗,名勝繁多,蒼山十九峰盛產的大理石也馳名中外。大理石,又名點蒼石、文石、礎石,石質細膩,光澤晶瑩,花紋奇異,色彩斑斕,有彩花、水墨、銀灰、雪白等品種。根據品種不同,常用于作屏風觀賞、貼墻鋪地或雕刻繪畫。一塊好的大理石,往往就是一幅天然的圖畫。前人曾根據大理石的自然花紋圖像把它分為十品,即:層岳疊嶂、積雨初霽、群山杰立、雪意未晴、雪峰千仞、崖岫半微、冰石云月、云山有徑、淺絳微黃、孤嶼平湖。
大理石的生產相傳始于唐代。《太平廣記·記西洱河事》載,唐乾符二年(875),韋陀將軍章貞曾告訴別人:“西洱河有白石,其土人造多寶佛全身像,安在西洱河鷲山寺。”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大理國段和譽曾派遣大臣李紫琮向宋王朝納貢,貢品有一種“碧玕山”,據說就是大理石。明崇禎年間,徐霞客游大理,曾在日記里多次記載所見的大理石精品。一次記載嵌于靜土庵前殿佛座后中楹間的巨石二方:“各方七尺,厚寸許。北一方為遠山闊水之勢,其波流瀠折,極變化之妙,有半舟庋尾煙汀間;南一方為高峰疊障之觀,其氤氳淺深,各臻神化。”另一次記載蒼山第十峰下“張順寧所寄大空山樓間諸石”:“石大徑二尺,約五十塊,塊塊皆奇,俱絕妙著色山水,危峰斷壑,飛瀑隨云,雪崖映水,層疊遠近,筆筆靈異,云皆能活,水如有聲,不特五色燦然而已。”他感嘆道:“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
大理石開采出來,還需石工們巧妙分解,精心打磨,細致修邊,以至加以雕刻,才會出現最佳圖景。成石之后,文人墨客,常就景題詩,為畫意添詩情。如有一塊畫面為“山雨初霽”的大理石,清代高其倬題詩曰:“林角才聞布谷聲,東風早已促春耕,吹來朝雨仍吹去,更放前溪一崦晴。”詩從畫面想象出山村春耕的情景,意境淡遠。有的僅題句,如“遠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余雪映青山,風碎池中荷”等。詩與畫和諧統一,情溢石外。
關于大理石,有不少神奇傳說。蒲松齡《聊齋志異》載:“張牧過點蒼山,拾一圓石徑寸,明于水晶,映月視之,則有綠樹蔭。蔭下有一女子,坐繩床,觀白兔搗藥。兔不停杵,樹葉若風動。女子亦時時手拂環髻,或微笑,意即為姮娥也。一夕,召客看月,出以示之,忽躍入空中,明于月,不知所之。”民間相傳,大理石是仙女帶來的。很古的時候,在很遠的仙山上住著一個仙女,她的眼睛比星星明亮,臉龐比山花鮮艷,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會長出玉石。一天,她來到點蒼山,被這里的風光迷住了,在山上住下來。她每天到蒼山十九峰山山水水玩耍,這一帶就長出了許許多多玉石。一個貪心人知道了,心想,我要是把仙女搶回家,我家里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出玉石了。于是,他上山找仙女去了。一天,仙女剛回到洞里,貪心人突然向她撲來。仙女一躲,踏著彩云飛走了,留下一條七十二股五彩絲線織成的腰帶。貪心人又向腰帶撲去,可腰帶鉆進巖石里去了。仙女走了,蒼山的玉石變成了石頭,五彩腰帶鉆進的玉石還呈現出七十二種絢麗多彩的花紋。人們就把玉石變成的石頭叫“大理石”,把呈現出七十二種花紋的石頭叫“彩花石”,把仙女住過的洞叫“七十二股花線洞”。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曹溪寺·天涵寶月泉涌珍珠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華山之旅·司馬遷墓祠·太史公歸葬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