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中岳之旅·嵩山·巍巍中岳神話世界
在我國五大名岳中,嵩山位居中央,因而得名中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縣西北,包括太室山、少室山等山峰,東西延伸100余里;古稱外方,又名嵩高,東周時定為中岳;與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合稱五岳。傳說玉皇大帝派五名天將下凡降伏妖魔并鎮(zhèn)守四方及中原。天將山高到中原變成一座大山,玉帝以他的名字封此山為“中岳嵩山”,其他四將分別變成了東西南北四岳。
峻極峰為嵩山主峰,周圍又有太陽、少陽、玉柱、鳳凰等七十二峰及玉乳峰。登頂可以俯瞰群峰,又可北望黃河。民間傳說曾有一只八腿巨蝎要爭嵩山王位,請來峨嵋山一峰來與峻極峰比高低。敗北后巨蝎一命嗚呼,化為蝎子山,迄今此山之蝎均為八腿,而周圍山上的蝎子則為六腿。嵩山名勝古跡星羅棋布,著名勝跡有漢代嵩山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北魏嵩岳寺塔、元代觀星臺、少林寺、中岳廟、嵩陽書院等,如同一座歷史畫廊。
嵩山是道教“第六小洞天”。傳說晉代道士鮑靚于元康二年(292)登此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道士寇謙之也在這里修道七年之久。唐代道教學(xué)者李筌隱居山中,在虎口巖得《黃帝陰符經(jīng)》。因此嵩山的道教文化相當發(fā)達。而少林寺為佛教禪宗祖庭,嵩陽書院又為儒學(xué)著名書院。因而,嵩山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儒、釋、道三教的薈萃之地,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座名副其實的圣山。
中岳是一個神話的世界,其中與大禹有關(guān)的傳說尤其多。
禹都陽城有遺址
大禹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嵩山一帶是他早期活動的中心地區(qū),他化身為熊、開山導(dǎo)河以及妻子化石生啟都發(fā)生在這里。因功勛卓著,舜帝禪位于大禹。《世本》云:“禹都陽城”。《竹書紀年》亦稱:“禹避陽城。”
陽城遺址在登封縣告成鎮(zhèn)東北角。該城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軍事要地之一,屢有戰(zhàn)爭。《史記·鄭世家》:“十一年,韓伐鄭,取陽城。”《史記·秦本紀》:“秦昭襄王十一年將軍摎伐鄭,取陽城。”如今,古陽城的夯土城墻大部尚存,其中北墻尚有8米之高。全城南北長約4里,東西寬1.5里。周圍散布大量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陶器、板瓦等碎片,還發(fā)現(xiàn)有作為城市輸水之用的三通或四通陶制管道遺跡和儲水池;南城墻外,有鑄造鐵器與銅器的手工業(yè)作坊遺址,屬戰(zhàn)國時期。在陽城遺址周圍發(fā)現(xiàn)的陶器上有不少都印有“陽城”“陽城倉器”等陶文戳記字樣,由此更進一步肯定此地就是古代陽城。
在告成鎮(zhèn)西2里,考古工作者又發(fā)現(xiàn)了兩座東西并列的古城堡遺址,稱為“王城崗遺址”。東城大部已毀,西城大致呈正方形,面積1萬平方米,城墻有基礎(chǔ)槽,填土都經(jīng)夯實。此遺址的年代相當于“龍山文化”中晚期,是我國已知時代最早的古城堡。它是否曾是大禹之都的陽城?這個千古之謎的最后揭開尚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fā)掘。但無論如何,以上兩座遺址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今后尋找禹都提供了重要線索。
漢代三闕耐尋味
中岳嵩山有三座馳名海內(nèi)的漢代石闕,即太室闕、少室闕與啟母闕。這三座石闕均與我國上古神話傳說有關(guān),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史意義。
據(jù)神話傳說,大禹治水時娶涂山嬌為妻,住在崇山;妻妹涂山姚住在季山。大禹開鑿高山疏導(dǎo)河水時,被妻子涂山嬌發(fā)現(xiàn)了真相,原來大禹變成黑熊才能開山。涂山嬌一怒之下化為石頭。涂山姚又嫁給大禹,做了大禹的第二位妻子。于是,大禹把崇山、季山分別改名為太室山、少室山。現(xiàn)代神話學(xué)家認為涂山氏姐妹與大禹的關(guān)系,反映了上古時代姊妹共夫的婚姻制度。后代為紀念涂山氏姐妹,分別在太室山下建造太室山廟,在少室山建少室山廟,并各在廟前樹立一座神道闕,即太室闕與少室闕。
據(jù)史籍記載,太室闕建于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就在嵩山中岳廟前不遠處。闕高約4米,其東西兩部分相距6米多。闕南面刻“中岳太室陽城”六個篆字,俊健有力。闕上有銘文兩段,隸書二十八行,刻于元初五年;《評碑記》稱其字“雄勁古雅”,在書法史上有一定地位。闕身四面均有平雕畫像,內(nèi)容為車騎出行、舞劍圖、各種動植物及建筑物,共五十余幅。
少室闕在登封縣城西10余里,亦創(chuàng)建于東漢,是漢代少室山廟前神道闕。闕北面刻有“少室神道之闕”六個篆字,其他銘文剝蝕嚴重。此闕刻畫像六十余幅,有車騎出行、馴象、斗雞等等,其中以馬戲圖最珍貴。此圖上刻兩匹飛馳的駿馬,其中一匹上有倒立女子一位;另一匹上有長袖女子一位。線條流暢自然,畫技十分高超。
在中岳太室山南麓的萬歲峰下,有一塊高10米、周長40余米的巨石,即啟母石,這就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大禹王妻子涂山氏的化身。據(jù)《淮南子》云:“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這位啟,就是后來夏朝的開國之君。神話學(xué)家認為啟母石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實物遺跡,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歷史上曾為此石建有啟母廟,紀念涂山氏。
河南嵩山啟母石
啟母闕在啟母石旁,建于東漢延光二年(123),是漢代啟母廟前神道闕。闕上銘文為小篆體,俊逸遒勁,是漢代書法之珍品;銘文內(nèi)容記述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闕身雕刻畫像,現(xiàn)存六十余幅,其中有大禹化熊、騎馬出行,獵兔、斗雞、馴象以及飲宴等。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合肥之旅·八公山·峻極之山蓄圣表仙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湘南之旅·永州·巨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