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忠倚
鄒忠倚是清代第4位狀元,字于度,號海岳,江蘇無錫人。明天啟三年(1623)生于封建地主知識分子家庭。其父鄒兌金,字叔介,為人恬淡閑逸,不甚看重功名。鄒忠倚年少時,父親攜他隱居德清縣武康山聽歲堂。武康山今名銅官山,在浙江德清縣城西6公里筏頭鄉(xiāng)東,“昔吳王濞采銅于此”,故名。隨父靜讀于歷史名山,徜徉于奇石秀水,聆聽鳥語,坐觀山影,悠然自得。自然環(huán)境的寧靜同紛囂的亂世形成強烈反差,少年鄒忠倚深深迷戀山水秀色,免受塵世污染的塵外思想悄然萌生。其《夜坐》詩云:
吾愛漢陰老,清風(fēng)干古垂。
濯纓滄海闊,狎鳥歲陰遲。
坐即南山影,行歌招隱詞。
昔賢慚識寡,幽憤自形詩。
《江蘇詩事》評價他在聽歲堂的生活說: “捧幾授杖間,悠然做塵外想。”出塵隱居思想,對他后來的個性及詩文產(chǎn)生很大影響。
鄒忠倚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為人孝友謙謹。一次,其父生病臥榻,忠倚精心服侍,為延醫(yī)替父治病,他夜行數(shù)十里入城,途中失履竟未察覺。
據(jù)《江蘇詩事》記載,崇禎三年(1630),鄒兌金參加庚午鄉(xiāng)試,中式為舉人。7年后,參加丁丑會試,公車北上,途中靠駐金山寺。金山寺位于今鎮(zhèn)江市京口區(qū)西北的金山西麓,當時的金山尚屹立江中,四周皆水。是日,江上狂風(fēng)驟起,舟船傾覆。鄒兌金振臂疾呼: “能救人一者送十金,撈一尸者五金。”眾人響應(yīng),操舟泅水競相救人。事畢,為了渡江人的安全,他首倡捐金設(shè)立救生船,得20余條,招募船工日夜守候。由于破囊救人,為赴會試而帶的盤纏幾乎耗盡,加之停留數(shù)天,會試日期迫近,只好放棄赴京會試。俚語曰: 有其父必有其子。鄒忠倚孝友正是其父美德的延續(xù)。
順治六年(1649),鄒忠倚參加己丑科試,中式為進士。此次中式共400人。順治八年(1652),禮部議準分滿漢兩榜開科取士。八月,上皇太后尊號,故順治皇帝恩詔九年會試。順治九年歲在壬辰,首開滿漢兩榜開科取士之先河,亦是清代設(shè)八旗科目之開端。滿洲、蒙古中式50人,漢軍中式歸入漢榜中式凡397人。滿榜狀元麻勒吉,榜眼折庫勒,探花巴海。鄒忠倚以己丑進士身份補殿試。榜發(fā),狀元鄒忠倚,榜眼順天大興人張水祺,探花江南江浦人沈荃。關(guān)于鄒忠倚中狀元一事,江浙地區(qū)流傳許多怪異說法。有人說他父親積德,金山寺高僧投生轉(zhuǎn)世為忠倚,故來生中狀元。有人說,鄒忠倚幼年游玩錢塘,在忠肅祠少憩得夢①,見忠肅公于謙倚靠在他身旁,授以瓜子一握,共54粒。于是,命名忠倚。其夫人閑居無聊,常用瓜子排做“狀元”二字,以為游戲。不料壬辰會試,中式第54名,殿試一甲第1名,與夢巧合。鄒忠倚獲廷對第一后,即被授官修撰。他居京為官1年有余,對其從政治績,史載不豐。《明清江蘇文人年表》載鄒忠倚狀元及第后的一件普通事,說是順治十一年(1654),無錫文人恭旦應(yīng)鄒忠倚之召到北京,隨即赴昌平參加童試。這說明鄒忠倚雖然身為狀元,但未忘記舊日學(xué)友,仍然關(guān)心著學(xué)友的前程。
鄒忠倚的生命旅程極短,死于順治十一年,僅32歲。他英年早逝,人品和才學(xué)卻得到世人的肯定。他工書法,以“勁險刻厲,于平正中見險絕”的歐體為宗。這與順治皇帝的書法旨趣相一致。故史稱: “世祖喜歡歐陽詢的書法,順治中狀元鄒忠倚、孫承恩皆法歐書。”鄒忠倚的詩,“清遠閑放,不染垢氛”,情景交融,沒有故做詠嘆的痕跡,充滿向往閑適寧靜的山林生活的情趣。《夜坐》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渴望歸隱,反省修煉,欲求胸懷海一樣博大的心態(tài)。《俞家塢》一詩,借景抒情,以情寫景,表現(xiàn)亂世中封建知識分子抱恨隱居太晚的真摯感情。詩云: “入世苦不遲,入山苦不早。千載馳驅(qū)情,零落歸荒草。柴門靜無事,大小倏成懷。石澗何時流,夕陽塞古道。”鄒忠倚著有《雪蕉集》和《箕園集》。后人評價其詩古文皆舂容靜細。受鄒忠倚影響,其子孫多有參加科舉考試者。孫子鄒一桂在雍正五年(1727)參加丁未科會試,中式為傳臚。玄孫鄒奕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參加丁丑科會試,中式為探花。鄒氏祖孫為狀元、傳臚、探花,亦是江蘇科場佳話。
上一篇:鄒應(yīng)龍
下一篇:鄭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