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周
朱希周,字懋忠,號玉峰。朱家祖籍昆山(今屬江蘇),后遷吳縣(今江蘇蘇州)。朱家乃書香門弟,朱希周的曾祖朱吉,官至戶科給事中; 他的父親朱文云,官至按察副使。朱希周深受家庭的熏陶,發憤讀書。他性恭謹,不喜夸飾,學惟務實。
弘治九年(1496)三月十五日,朱希周參加殿試,一舉奪魁。據《明史·朱希周傳》講,朱希周之所以能中狀元,乃是因為明孝宗喜歡他的姓名,才擢為第一甲第一名的。是否真的如此,今也難以斷言了。
3年出一狀元,中了狀元是極榮耀的事,誰人不興奮?朱希周則與眾不同,他奪魁后,臉上無喜色,仍像從前一樣,恭謹鎮靜。他榮歸故里,也不像別的狀元回鄉那樣夸耀,離家很遠,便下車徒步而行。
按照慣例,朱希周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不久進官侍講,充任經筵講官,與皇上講論經義。
弘治十八年五月七日,孝宗駕崩,皇太子朱厚照即位,年號“正德”,是為武宗。武宗不類其父,孝宗賢明,勵精圖治,而武宗乃昏君。他親信奸宦劉瑾,整日與劉瑾等豎小游玩。劉瑾不喜歡為人正直的朱希周,更不喜歡他在武宗身邊做講官。于是,他從朱希周等修纂的《會典》一書中吹毛求疵,把朱希周貶為修撰。
朱希周再入翰林,主持編修《孝宗實錄》。書成,武宗嘉獎編修人員,給百官晉級以慶賀,朱希周復官,再為侍講、經筵講官,后進官為侍讀學士。
過了幾年,朱希周被擢為南京吏部右侍郎。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陪都,設有像北京一樣的衙門,但南京各衙門的長官沒什么權力。5年后,被召回北京,出任禮部右侍郎。
這時,已經是世宗朱厚熜君臨天下了,朝廷里正在進行一場“大禮”之爭。
世宗是武宗的堂弟,他即位后,要追認父親朱祐杬和母親蔣氏為皇帝和皇后。而按封建禮法,朱厚照應為他的堂兄武宗的皇嗣,不應再追封生父、生母。大臣們分成了兩派,大多數人恪守封建禮儀,反對追封; 少數人迎合武宗心意,贊同追封。
禮部分管禮典,禮儀之事歸禮部管。禮部尚書席書因事外出,禮部左侍郎吳一鵬遠在安陸(今屬湖北),作為禮部第二副長官的朱希周一人掌理禮部事務。
群臣見世宗不聽勸諫,一意孤行,遂相約至左順門跪伏示威。內閣大臣沒有行動,朱希周跑去內閣,對內閣大臣們說:“群臣伏闕,諸位豈能坐視?”在他的鼓動下,內閣大臣們也參加了跪伏示威的行列。
一向恭謹的朱希周這時竟活躍起來了。
世宗聞訊臣子跪伏示威,惱羞成怒,詔令逮捕8個領頭跪伏的,朱希周待罪,聽候處分。后又抓了若干人。
第二天,世宗正式冊封生母蔣氏為章圣皇太后,朱希周等幾個尚書、侍郎拒不出席冊封典禮,世宗大怒,降旨切責。朱希周見冊封已成事實,再堅持無益,便上疏認罪。他這樣做不是見風使舵,保全自己的祿位,因為還有若干人押在監獄,他要解救他們。他上疏認罪后,見世宗的怒氣消退了些,便乘機說: “諸臣狂妄、輕率,原是不能寬宥的。但如今獻皇帝的神主將至,必須百官齋戒、出迎,才能成禮。請皇上盡快寬宥,好舉行大典。”所謂的“獻皇帝”,即將要冊封給朱祐杬的封號。然而,朱希周煞費苦心,世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而放人。
第二年,朱希周出任有職無權的南京吏部尚書。
嘉靖六年(1527)考核京官,南京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沒有被罷黜的。禮部右侍郎、安仁(今屬湖南)人桂萼是贊成世宗追封的少數人之一,與朱希周不合,他上疏彈劾朱希周畏懼權勢,曲加庇護,因而南京六科才無一黜廢。朱希周上疏說: “南京六科僅7名官員,確無可罷黜的。不顧輿論,私加庇護,是不對的; 為避嫌而責斥他們,更不對。若六科官員皆有才干,定要罷黜一二人才算盡職,那么,若六科官員都是不肖之徒,是否也只罷黜一二人以塞責?”
接著,他又上疏,以有病為由,請求辭去官職,回家養病。世宗以溫和的言辭批準了他的要求。
朱希周回到了吳縣家中。
吳縣市肆林立,奇珍異寶琳瑯滿目,行人熙攘,摩肩接踵。進了朱家,卻如到了山村僻鄉,極為簡樸。朱希周衣著如鄉村野叟,悠閑自在。鄉里后生敬畏他的名聲,每欲做一件不太光彩的事,便道: “真害怕讓玉峰先生知道了。”
朱希周晚年隱居陽山近30年,未曾一日去書不看。這期間,公卿大臣薦舉他復起的達30余人次,他皆不以為意,淡然自守,糞土功名。臨終,誡其子孫不得請恩于朝廷,萬一大臣奏聞,皇上憐憫,賜給謚號,請無以“文”為謚,觸犯父諱。否則,亡魂何安?“小子切記之!”他囑咐再三。享年84歲。
遠近聞訊, 莫不惋惜。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謚號“恭靖”。此號極符合他一生的言行。
上一篇:朱國祚
下一篇:朱昌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