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大荔縣·臨晉關》陜西名勝簡介
在大荔縣朝邑鎮東之黃河西岸。臨晉關,為戰國時魏國所置,置于臨晉城東之黃河西岸,為扼蒲津渡口,歷代為秦晉重險。魏國在此置臨晉邑,秦代在此置臨晉縣,縣治在今朝邑鎮東南。戰國期間,秦惠文王、武王幾次與魏王韓王會于此城池。據《左傳·文王二年》記載,“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即取道此關。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橋于蒲津。漢武帝劉徹時,改稱蒲津關,簡稱蒲關,或仍沿舊稱。唐代,因此關也把河橋而改名蒲津橋,蒲津關則扼控蒲津橋。歷代秦晉之間的戰事多和臨晉關或蒲津橋有關,這里成為戰守兩方必爭之地。東漢時,潼關設關,秦晉兩地交通往來多取道于潼關,蒲津關之重要性則次于潼關,但仍不失其關隘之險。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九年(731年)在蒲津關浮橋頭置東西兩門和關城,東西兩門旁置鐵牛4尊以鎮黃河水,因蒲津關而把附近的浮橋正式命名為蒲津橋。宋真宗趙恒大中祥符年間,把蒲津關又改名大慶關。蒲津關橋,對古時晉、陜、豫三省之交通運輸和河防曾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上一篇:《商洛·山陽縣·豐陽塔》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商洛·丹鳳縣·二郎廟》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