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的由來
春秋時期,孔子有位弟子叫子貢。他很有才能,不僅能言善辯,擅長外交,而且還善于經商,很會管理。他是孔子弟子中很有名的一位。也正因為這樣,當時魯國的一些人對子貢都很佩服。
有一次,魯國的大夫叔孫武叔在大庭廣眾之下,對一些官員說:“依我看,子貢比他的老師孔仲尼還賢能呢!”
后來,有的官員把這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聽了后,臉紅了起來,笑了笑說:“這怎么說呀,我怎么能與夫子相比呢?”
接著,他解釋說:“這就好比屋外的圍墻一樣。我家的圍墻低矮,只有肩膀那么高,只要一探頭,就能看清楚圍墻里邊的情況。可是我老師家的圍墻卻不是這樣,它高高的,誰也看不到圍墻里邊的情況。如果不從大門進去,就自然看不見宗廟的雄偉,房屋的多樣,可是能找到大門進去的人也許很少啊!這樣看來,叔孫武叔大夫的那種看法,不也是很自然的么!”
子貢所說的“不得其門而入”,是從否定的方面來講的。后來,人們多從肯定的方面來考慮,即“得其門而入”,經過緊縮變化,就出現了“入門”一詞。“入”就是進入,“入門”就是進入、進門的意思。后來常用它來形容在從事學問、技藝等過程中找到了門徑,如:他在某方面已經入門了。
上一篇:“借光”的用法
下一篇:“刀筆”的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