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學·漢唐的《三禮》研究·鄭玄的 《三禮注》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西)人,東漢經學大師。經學界稱鄭眾為“先鄭”,故又稱鄭玄為“后鄭”。鄭玄早年入太學從第五元先習《京氏易》、《公羊春秋》等今文經,后又師從東郡張恭祖學《周禮》、《左傳》、《古文尚書》等古文經,最后師從扶風馬融。游學十余年后回歸故里,聚徒講學,弟子多達數百上千人。后因“黨錮之禍”而被禁,遂潛心學術,遍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鄭玄所作《周禮》、《儀禮》、《禮記》注,流傳至今,對《三禮》研究的影響很為巨大。
鄭玄是為《三禮》全面作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儀禮》只有少數人為其中的某些篇作過注,如馬融的《喪服注》,但沒有人為《儀禮》全書作過注。賈逵、馬融等只作過《周禮解詁》,盧植只注過《禮記注》。鄭玄不僅一人全注《三禮》,而且其注有鮮明特色:
①拋開門戶之見,博綜眾家,兼采今古文。諸說之中擇義優者從之。從今文者,則在注文內列出古文,如《士昏禮》“主人拂幾授校”。鄭注:“古文校為枝。”從古文者,則在注文內列出今文,如《士相見禮》“若父,則游目”。鄭注:“今文父為甫。”如果今古文字義均合于文意,則互換見之。鄭注《周禮》,對“故書”或改或從。改者如《天官·大宰》“二曰嬪貢”。鄭注:“嬪,故書作賓。”是以今書之“嬪”改故書之“賓”;從者如《天官·酒正》“五曰沈齊”。鄭注:“杜子春讀齊為粢。玄謂齊者,每有祭祀以度量節作之。”這也是鄭玄不同意杜子春所易之字而仍以故書為是的例子。當時的學者苦于師法家法繁冗難從,鄭玄溝通今古文而注《三禮》,學者從此可以不再舍此逐彼,因而靡然從之。
②文字精審,要而不繁。如《儀禮·少牢饋食禮》,全文共2979字,鄭注僅2787字;《儀禮·有司徹》,全文共4790字,鄭注僅3456字; 《禮記》的《祭法》、《祭義》、《祭統》三篇共7460字,鄭注僅5523字; 《學記》、《樂記》兩篇共6495字,鄭注僅5532字。注文少于經文,這是十分難得的。鄭注疏解經文并不面面俱到,字字出注,而是抓住難點,故注文雖簡,而經義已通。
③發明義例。阮元在《周禮注疏校勘記序》中說,鄭玄注《周禮》創立了“讀如”、“讀為”、“當為”等三種義例。“讀如”是比擬某字的讀音;“讀為”是就某字之音而易其字,以明其義;“當為”是判定誤字,指明正字。由于建立了這些義例,經文大意才可以明白,在訓詁學上也有重要意義。
④去取謹慎。例如 《儀禮》的 《喪服傳》、《禮記》的《玉藻》、《樂記》諸篇,鄭玄認為確有錯簡,但他并不輕易刪改,只在注文中說明自己的意見,供讀者參考,以此保存書的原貌。
由于鄭注的種種優長,使它很快取代了《三禮》的其它注明,成為唯一的通行至今的注本,可見其影響之大。漢儒以《易》、《詩》、《書》、《春秋》名家的很多,而以 《禮》名家的,實際上只有鄭玄一人。《三禮》因鄭玄之注而成為顯學,其余各家的 《三禮》之注也因廢而不行。后世學者對鄭玄《三禮注》或褒或貶,頗有爭議。褒之者稱贊他“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是《三禮》的功臣;貶之者指責他泯滅兩漢經學之家法,“望文穿鑿,惟憑秘臆,以為兩全,徒成兩敗”,是《三禮》的罪人。平心而論,鄭玄之注當是功大于過。其不足之處是,好事綜合,以不同為同,例如,《周禮》為古學大宗,《王制》為今學大宗,頗有不同之處,鄭玄乃調定二說,以 《周禮》為西周典制,《王制》為殷商典制。其它與《周禮》不合之處,也都指為殷制,因而多生謬解。此外,好引讖諱之說,所以多有迂怪之談,至今為人詬病。
上一篇:道教
下一篇:考試制·遼、金、元三代民族歧視政策下的科舉制·重女真人輕漢人的金代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