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曲阜·圣跡尋蹤
曲阜是孔子誕生和講學之地,至今仍有許多有關他的遺跡可尋。
尼山誕圣美名揚
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為避圣諱而易名。相傳顏母禱于尼山之神而在此生下孔子,這座海拔僅340余米的小山遂名揚四海。如今,尼山上一景一物皆與圣人息息相關,著名的尼山八景中,智源溪得名于孔子降生之地乃智慧之源;坤靈洞傳為雌虎哺乳孔子之所;觀川亭是孔子觀五川匯流處,《論語》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中和壑之命名,是盛贊孔子思想可使萬物達于和諧的境界,《禮記·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文德林即毓圣侯之林,毓者,養育、產生也,尼山神因孕育了圣人,被封為毓圣侯,也得以享受人間榮華。
中和壑還出產聞名中外的尼山硯。《曲阜縣志》載:“尼山之石,文理精膩,質堅色黃,可以為硯。”而當地百姓說,尼山從前并不產硯石,那時尼山上皆為質地粗糙松散的馬尾石,遍山尋不到一塊有棱角之石,可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尼山后,這里的草木土石都發生了變化,山石可制硯,兔毛可為筆,松子燃而成墨,木可造紙,從此,尼山成為文房四寶的優質原料基地。
五代后周顯德年間(954—960),“以尼山為孔子發祥地,始創廟”,經宋、元、明幾次重修擴建,到明成祖永樂十五年(1417)形成規模,現尼山孔廟五進院落,擁有殿堂門房六十九間,包括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等名建筑。鄰廟的尼山書院初建于北宋,元代復建。明朝孔承慶有詩詠書院:“盤石垂蘿何處家,山深茅屋隔煙霞。幽人讀罷無余事,紗帽籠頭自煮茶”。
闕里街坊紀圣故
孔廟東墻外有一大街名闕里街,是孔子生前居住的街道。“闕里”一名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其一,《闕里碑》云:“歷代帝王之庭曰帝闕”。孔子歿后,魯哀公尊其為素王,于是有“闕里者,素王之庭除也”的解釋;其二,春秋時街道稱“里”,因這條街上有兩個石闕,故稱闕里;其三,《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陬邑有闕里,為孔子出生地,孔子長徙曲阜,其所居之處仍號闕里。當地百姓說,闕里街本叫缺理街,是為紀念當年孔子頂住官府的百般阻撓四處行教而命名的。
相傳孔子開辦私學,倡導“有教無類”,使貧賤之家的子弟也有機會讀書,這在尊卑貴賤等級分明的春秋時代是一項驚人的創舉。魯國貴族叔孫氏等對此感到不能容忍,便想方設法加以阻撓,他們買通一個名叫二擰的人,讓他去對孔子搞惡作劇。二擰在街上以碎石堆城,擋住孔子去路,孔子只好繞城而過,這就是“車躲城”的故事。后來二擰又幾次企圖阻止孔子行教,均未得逞。到了晚年,二擰有所悔悟,欲向孔子道歉,便候在曲阜東南的一座山上,不料孔子在外地聞知此事,恐被二擰糾纏影響行教而寄居他鄉。一位過路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二擰,二擰羞愧至極,觸石而死。人們由此稱這座山為二擰山,稱山上一塊朝向孔宅、形似俯首的巨石為請罪石;為頌揚孔子的大仁大義,斥責官府的卑劣,將二擰筑“車躲城”的街道命名為缺理街,后取諧音而成為闕里街。
今闕里街有三座元代建筑,南為闕里坊,是座木制碑坊;中為鐘樓;北有孔子故宅門,門內御碑亭里置乾隆手書《故宅門贊》碑:“居廟之左,厥門斯故,藻繢不施,意存后素,徘徊仰瞻,心焉學步,告爾后人,由茲義路。”
父母合葬梁公林
防山北側有一處仿孔林建造的人工園林,稱梁公林,這里是孔子父母的墓地。元代封孔子父親叔梁紇為啟圣王,所以梁公林又叫啟圣王林。
《史記》載,“叔梁紇死,葬于防山”。當時孔子才三歲。孔子二十四歲那年,母親亦病故。孔子為祭祀父母,主張將父母合葬在一起,可是他不知道父親葬在何處,詢問鄰里也都不清楚,最后只好將母親的棺柩停放在一個叫五父的大道通衢處,逢人便問,終于打聽到父親墓址,使父母得以合葬于防山之麓,并“封之冢四尺”。由此,孔子開夫婦合葬的先河,而且打破了“古者墓而不墳”的慣例,首倡在墓上堆土筑墳,使后代子孫比較容易找到先人的墓葬,歲時祭祀,這就是所謂“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些做法都流傳下來并成為漢民族的傳統習俗。
金明昌五年(1194),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措在梁公林立碑碣、石儀,修神道;明永樂十五年(1417)孔希學重修,并在孔子父母合葬墓東南10米處為孔子的哥哥孟皮修筑墳墓。經清代歷次重修擴建,形成總面積63畝的梁公林。如今這里柏檜蒼翠,楷槲成蔭,坊殿碑石,古意盎然,是曲阜著名勝地之一。
千年書院洙泗濱
曲阜古時有四大書院:洙泗、春秋、石門、尼山。其中洙泗書院規模最大。該書院因南濱洙水,北臨泗河而名。據《曲阜古跡考》載:洙泗書院“舊名為先師講堂,在孔林之東北”。當年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周游列國,到處設教講學,而在此執教的時間持續最久。此后直到明清時代,這里始終是歷代名儒講學之地。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在洙泗書院講學時留下絕句曰:“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洙泗書院的建筑均系明代原貌,清代重修。三進院落,擁有殿堂門房四十一間。院內古柏參天,豐草盈地。第二道大門內坐落著綠瓦飛檐的“先師講堂”。當年孔子由衛返魯,就在此編《書》、刪《詩》、正樂,講學授業,倡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和博學、慎思、審問、明辨、篤行的治學態度,為中國古代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清顧炎武詩頌孔子:“道統三王大,功超二帝優。”
由先師講堂向西,是師生們當年居住的房舍以及神庖、神廚、井甕等建筑,為書院保存當年古跡最集中之處。
鐘鼓齊鳴祭圣靈
曲阜鐘鼓樓原為祭孔而設,每當祭孔大典行將開始之際,曲阜城中便響起撼人心魄的巨鼓聲和震徹九霄的金鐘聲,為隆重的盛典增添了神圣的氣氛。
鐘樓位于闕里大街中央,是一座城門式建筑,元代大德六年(1302)初建。鐘樓內高懸一銅一鐵兩座金鐘。據說,鐘樓本在孔廟之西,元代在孔子故宅門前建端門,并將鐘樓遷至端門之上。端門本為帝王宮殿之門,孔子被追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為他建端門不足為怪。當地百姓卻說,建這座端門的緣起,是為了追思孔子與他心愛的弟子子貢之間的深厚情誼。當年子貢“常相魯衛,家累千金”,“結駟連騎”,“與國君分庭抗禮”,曾創下“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赫赫功績,這些都得益于一本“天賜赤書”。相傳孔子臥病之后,子貢日夜侍于病榻旁,衣不解帶,目不交睫。一日,孔子告訴子貢端門有赤書,讓他去尋取,于是子貢得到這部奇書。孔子歿后,子貢又獨自在孔林為孔子守墓達六年之久,臨行將自己的楷木手杖插在墓旁,灑淚而去。其精誠所感,淚水所浸,手杖竟然又抽枝發芽,長成參天巨樹。后人深深為此感動,修建了這座高達10余米的端門,并在上面建起5米高的鐘樓,使子貢對老師的敬仰懷戀之情借悠悠鐘聲傳給孔子的在天神靈。
鼓樓位于孔府大門東,也是一座巍峨壯觀的城門式建筑,高達16米多。樓閣內的巨鼓高可齊人。自明代弘治年間落成以來,鼓樓歷經天災人禍卻一直安然無恙。尤其令人稱奇的是三十年代初期,軍閥混戰,曲阜曾遭炮火猛烈轟擊,東西南北四座城樓都被摧毀,鼓樓卻安好無損,許多落在樓上的炮彈,一顆也沒有爆炸。后來,人們在排除炮彈后,發現鼓樓上棲息著一群烏鴉,原來是孔子的天兵在保佑鼓樓免遭災難。
嶧山地貌天下殊
嶧山在鄒縣東南,又名鄒嶧山、繹孔山。自古以來,這座以石、洞、云三奇著稱于世的奇山,留下了許多著名歷史人物的足跡。據說孔子登臨嶧山,面對地貌天下殊的奇特景象,由此感到魯國天地太小,如今嶧山上仍有孔子觀日處、小魯臺等風景點。
嶧山由億萬塊鵝卵狀巨石自然堆積而成,因而形成“孔孔洞洞山,玲玲瓏瓏竅,蜿蜿蜒蜒路,晶晶鈴鈴泉”的奇妙景觀。遍布全山的孔穴洞竅,縱橫通達,將嶧山連接成為世間罕見的自然迷宮。孔洞中的景觀也是千變萬化,令人目不暇接,時時有別有洞天的驚奇之喜;尤其是洞穴中永不枯竭的山泉甘露,潺潺涓涓,堪稱一奇。絡繹不絕的萬千洞穴,使嶧山的云霧忽出忽收,隨著氣候條件的差異而變幻莫測,令人覺得嶧山總在忙忙碌碌地造云、放云、儲云,放云時云山霧海,收云時剎那間又碧空如洗。
嶧山石奇,素有盛名,其中最為奇絕的是六百多塊維妙維肖的象形石,如南華觀逍遙亭東的鯉魚石,千噸巨石酷似鯉魚欲騰躍入海之狀;號稱“天成之險”的南天門東側有五巧石,自東視之形似玉兔,西觀如金魚,北看像駱駝,南眺為烏龜,自山下遠望,又仿佛甲魚在爬行;東山下的海豹石形態之逼真,更使人望之而生畏。過南天門有八塊巨石相抱而立,相傳這里是伏羲氏演八卦之處,故稱八卦石。盤龍洞內有一石鐘據說是兩千多年前邾國國君邾文公的家傳金鐘變成的。史載春秋時邾文公遷都于嶧山之陽,可見上古時代這里已是錦繡繁華之地。如今除了歷歷可見的殘垣斷壁,這座懸于石縫、叩之鏗鏘有聲的巨鐘更給人以蒼桑巨變的深沉感。清人王爾鑒詩云:“恐驚天上人,金鐘化作石。不爭萬籟鳴,千載懸鄒嶧。”
嶧山彌陀庵又稱書門。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率群臣東巡,乘羊車登鄒嶧山,立碑刻辭頌揚秦德,書門便是李斯撰書碑文之處。原碑相傳被北魏太武帝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邇,碑文卻為人摹拓不衰,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鄒縣尹宋德令工匠礱石摹刻的李斯嶧山碑是現存最早碑版之一,目前收藏于孟廟大殿內。
嶧山佳景美不勝收,古人曾概括為五大奇觀、七大龍宮、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廟宇。置身此山,深感造化獨鐘,不愧“岱南第一奇觀”之譽。山上摩崖所刻“靈通泰岱”、“衍岱鐘靈”,將嶧山比擬泰山,在某種意義上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司馬遷、李白、杜甫、蘇東坡、黃庭堅、鄭板橋等歷代文豪才士都曾在嶧山留下豐富多采的詩文遺響。而民間關于嶧山的無數掌故傳說,又為嶧山勝景增添了幾分玄奧的氣氛和無限的情趣,最負盛名的嶧山圣姆相傳是東昌府武城人,他生前廣結善緣,潔己愛民;貴糶賤糴,救人無數,享壽一百零五歲,被天神宣詔,作了嶧山圣姆。至今每年春龍節(農歷二月初二),當地百姓都要舉行盛大廟會,給圣姆晉香祈福,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上一篇:茫茫高原雪·西寧之旅·湟中塔爾寺·圣地·藝苑·學府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十三陵·地下有宮殿洪福難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