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地君親師—宗教與祭祀·儒學宗教祭祀的深遠影響·影響文學藝術發展
儒學宗教祭祀對文學藝術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詩經》中的《頌》詩,本身就是宗廟的祭歌。上古神話伴隨著原始宗教崇拜而產生。宗教的種種幻想,刺激和強化了文學的想象,成了浪漫主義文學藝術借以表達理想的手段,于是我們讀到了狂放奇艷的楚辭。宗教祭祀活動又為文學創作提供了題材和內容,于是我們讀到了有上古“神曲”之稱的屈原《九歌》?!?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chuci/20181029775.html"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離騷》中靈氛、巫咸的卜筮祭禱的情節,借用于楚國卜筮祈禱的程序,并由此形成《離騷》后半部有關卜筮的藝術構思。(參見湯炳正《從包山楚簡看<離騷>的藝術構思與意象表現》,載《文學遺產》1994年第2期)作為宗教祭祀的設施如宗廟、神廟、祭壇、祭堂等,都是輝煌的建筑藝術。神像的雕塑和繪畫,以宗教祭祀題材為內容的帛畫、壁畫等,更是很長歷史時期內美術創作的重要內容,流傳下來的這些宗教藝術品成了傳統文化的瑰寶。舉行宗教儀式時必定要以“歌樂鼓舞以樂諸神”(王逸《楚辭·九歌序》),這無疑對中國音樂舞蹈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治人之道,莫重于祭”。因此,各級貴族都把祭祀作為頭等大事來辦?!抖Y記·曲禮下》說“君子營造屋室,宗廟為先,廄庫次之,居室為后。凡家造,祭器為先,牲賦次之,養器為后?!敝T侯建國,首先修建宗廟社稷,統治者也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來搞祭祀?!抖Y記·王制》說,周代國家的財政預算由冢宰負責,用于中央政府祭祀活動的開支,以國家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數的十分之一為準制定計劃;若有大喪,則用三年收入的平均數的十分之一。這還不包括修建宗廟社稷及祭器的制造,更沒有包括在其他禮儀活動中的宗教儀式的開支,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開支。以后的歷代王朝用于宗教祭祀的開支,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西漢宣帝時,僅用于皇族宗廟陵院的開支,每年就用糧二萬四千多石,用衛士四萬五千多人,用樂人一萬二千多人,飼養祭牲的士卒不計其數。(《漢書·韋玄成傳》)如果加上天子祭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禱旱求雨等等,人力財力的開支就更是大得驚人。統治者對宗教祭祀的巨大投入,也影響并削弱了民間用于生產和生活的資金。如宋代廣德縣的一個廟,“民歲祠神,殺牛數千”(《宋史·范師道傳》)。牛為農耕之本,僅一個縣的一個廟每年就要殺牛數千作為祭牲,若從全國來看,這樣做無疑對農民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封建社會的宗教祭祀活動,吸吮了大量的社會財富,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社會的任何一種思想流派,都必然要用自已的理論去解釋社會、改造社會,也必然要用自己的理論來解釋宗教。
儒家以禮治天下,以理性為基礎,追求成為圣賢之人,安民濟世,不僅將宗教祭祀納入禮的范圍,而且放在五禮之首。儒家雖熱衷于宗教祭祀,但敬鬼神而遠之,以神道設教的態度看重宗教所能釋放出的倫理道德教化功能。漢代統治者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王朝,需要統一的思想,統一的制度和統一的宗教來維持社會秩序。漢武帝看中了儒家積極入世、重視禮教的特點,于是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經典成為官方的政治思想的經典。從此,儒家的宗教觀成為正統的宗教觀,而正統宗教的鬼神觀念僅僅成為一個形式或外殼,“治人之道”才是它的實質。這樣,儒家經典既是理論形態的學術文化,又是保存以祭祀活動為中心的古代傳統宗教禮制的典章,而儒家的宗教祭祀又輻射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深入研究儒學宗教祭祀的理論和實踐,對于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上一篇:明清之際的儒學·“實學”考辨·當代學人對于“實學”概念的若干誤解
下一篇:近現代海外儒學概覽·歐美·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