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從夜郎國談起—貴州的疆域沿革·地名中包含的歷史與文化
貴州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建省晚,行政設置長期以來比較多樣,造成貴州地名不象內地省份那樣,大多以政治因素或自然地理位置而命名,呈現出多姿多態的樣式,這里略舉一些,以見一斑。
(1) 反映特有歷史建置的地名。貴州元、明、清三代都實行土司制,土司有宣慰司、安撫司、長官司等大小不一的名目。今天貴州仍有不少地名中有“司”字,如貴陽的中曹司、息峰的養龍司、都勻的王司、獨山的上司、下司等。還有一些地名雖略去了“司”字,但老人們在習慣上仍加上“司”字,如黎平的中潮(司)、錦屏的新化(司)、丹寨的排調(司)、平塘的平舟(司)、六硐(司)等等,這些地方都是原大小土司的駐地。
明代在連接湘、滇兩省的交通要通處都設立衛、所和屯、堡(鋪),駐兵防守,因此沿鎮遠、貴陽、清鎮、安順、鎮寧、普定一線至今仍叫衛、所、哨、屯、關、堡(鋪)、驛的就特別多。從湘南一入貴州境就有鲇魚鋪(屬玉屏)、羊坪鋪、焦溪關(屬鎮遠)、東坡堡、十里關、重安堡(屬黃平)、五里哨(屬凱里)、酉陽鋪、黃絲驛(屬福泉)、麻子鋪(屬龍里)、圖云關、青巖堡、沙子哨(屬貴陽)、衛城(屬清鎮)、大屯、飯籠鋪(屬平壩)、頭鋪、二鋪、么鋪、二所夏官屯、蔡官屯、劉官屯、雙堡、甘堡、小屯(屬安順)、余官屯、馬官屯、魏旗堡(屬普定)、大山哨、龍井鋪、丁旗堡、祝英哨、大花塘堡(屬鎮寧)、坡貢驛、關嶺鋪、白口鋪、新鋪(屬關嶺)、江西坡驛(屬普安)、革納鋪、羊場鋪、高屯、劉官屯、松官屯、孔官屯、大屯、趙官屯、火鋪、亦資孔驛、勝境關(屬盤縣),由此入云南。
有一些地名,至今已看不出含義,但仔細一推敲,仍是明代衛所遺存。如清鎮一帶地名中有中八、中一、中十、左五、左六、右二、右七、右十等村寨名,便可推知這里原是明代威清衛所在地,明代一個衛分為左、右、前、后、中五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又有十個百戶所。所以叫“中一”的必定是威清衛中千戶所第一百戶所所在地,依次類推。貴州沿今湘黔、滇黔一線的其他地方往往出現前三、后五的村寨,也往往是當地衛所駐兵所在。
(2) 反映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地名。這類地名大多分布在貴州南部三個民族自治州地區,這里地名特點是多用民族語言的音譯。如黔東南侗族聚居區的三穗、天柱、錦屏、黎平、從江等縣,有二十五個鄉的名稱帶有“洞”字。鄉以下居民點以“洞”、“硐”、“侗”作詞尾的達八十二個。“洞”反映了侗族先民曾有過洞居習俗。歷代史書上也曾將侗族稱之為“洞蠻”或“硐蠻”。
黔西南的布依族多將他們的聚居地稱“者”,所以這一帶地名前冠以“者”的比較多。冊亨縣城在布依語中稱者樓,這個縣還有者告、者布、者茂等帶“者”字的地名二十多個。望謨縣的布依族在地名前喜冠“納”字,僅城關、樂之兩鎮鄉地名前冠“納”字的就有納桃、納黃、納賴等四五十個。黔東南多苗族,他們多喜愛在地名前冠以“擺”字,如擺勒、擺腮、擺歪、擺綾等,僅榕江縣就有帶“擺字”的地名三十多個。
以少數民族語言音譯作地名,反映了貴州民族分布的狀況,是民族語言文化進入地名的標志,形成了貴州地名豐富多彩的一個方面。
(3) 以十二生肖作地名。在地名中大量出現以生肖命名的現象,這在其他省是不多見的。十二生肖也稱十二屬相,用十二種動物配十二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生肖紀年自秦漢以來就在流行于世。而十二地支又是紀年、月、日的方法。貴州用生肖給地方命名與農村集市有關,如某地子日逢場(即集市),這地方就叫鼠場;申日逢場,這地方便叫雞場,以此類推。這種命名,既好記,又樂于為群眾接受。貴州全境,至今仍叫鼠場、牛場、兔場、龍場、馬場、羊場、猴場、雞場、狗場、豬場的地方極多。惟缺虎場,因當地人稱虎為貓,所以寅日逢場的集市便叫貓場,蛇場較少見,狗場、豬場因名聲不雅,往往已改為久長、珠藏,取其諧音。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過去十二天一場的習慣已不適應需要,稍偏僻的地方已改為一星期一場(一般在星期日),交通發達、市場經濟繁榮的地區有的縮短為三天或五天,有的原來場市已發展為小城鎮,天天賽過趕場,不過留下的地名,卻反映了以往的歷史和文化。供人們回顧和研究。
上一篇:江西文化·得天獨厚,占盡風流—江西書院文化·在牽制中發展
下一篇:三秦文化·三秦文化滋生的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對三秦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