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盛時期,也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全盛時代。而唐詩巨星李白和杜甫曾兩度會合,同游齊魯,雙星聯璧,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早在二人相識之前,李白和杜甫就分別到過齊魯大地,齊魯的山山水水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他們也與志同道合的齊魯人士建立了友誼。開元十四年(726)前后,李白曾有東魯之行,攜家寓居任城(今山東濟寧市)。此間,他與韓準、斐政、孔巢父等人相交游,隱于徂徠山,他們都是既隱居山林又同地方官來往的人物,號稱“竹林六逸”。李白當時所作《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等詩篇,表現了他的積極用世之志。開元二十五年(737),杜甫東游齊魯,寫下了《望岳》《房兵曹胡馬》等詩篇,抒發了詩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的少年豪情。
天寶三年(744),被朝廷“賜金還山”的李白在洛陽織識了因應試不第而放縱的杜甫。雖然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但他們一見如故。次年春夏之交,二人相偕來到齊州(今濟南),這里的湖光山色、風土人情令他們陶醉。后來,李白在一首古風中,描述了登上齊州北郊華不注山時的心境:“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從。……”
李白、杜甫又與北海太守李邕交往,李邕當時文章書法亦冠絕一時。他們同泛鵲山湖,李邕在歷下古亭設宴,邀濟南名士參加,杜甫寫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詩句,可見杜甫對齊州風景人物的推崇。
三人分手以后不久,李白與杜甫又復相會,同游魯郡(今山東兗州),如畫的山水,同道的朋友,相近的性格,相投的志趣,使他們的友誼進一步加深了。“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杜甫《寄李十二白》)。“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他們親密得如同兄弟。這年秋,杜甫要西返長安,李白在魯郡石門山設宴為之餞行,并賦《魯郡東石門
送杜二甫》詩贈之:“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二人石門作別,依依不舍,“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他們殷切期望著能重游齊魯。但此次一別,卻真如飛蓬一般,再也沒能見面。以后,他們彼此仍深深懷念著,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曰:“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杜甫更是一往情深,他在《夢李白二首》中說:“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他們二人在齊魯結下的深厚友誼可見一斑。
上一篇:中州文化·中州精粹·朱仙鎮木板年畫
下一篇:天山文化·大放異彩的少數民族文學·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