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常州·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
清代,常州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極為興盛,惲南田、張惠言、莊存與等在繪畫、散文、詞學、今文經學等方面自有特色,形成了風靡一代的常州畫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和常州學派。另有史學家、文學家趙翼,詩人黃景仁,輿地學家洪亮吉,目錄學家孫星衍,譴責小說家李伯元,當得起龔自珍所贊“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
常州畫派
清代花卉畫有寫生、寫意、勾勒、沒骨等派別。在這些派別中,能自立體勢、別開生面的是常州人惲南田所創沒骨花卉。惲南田(1633—1690),字惟大,號南田,武進人。幼承家學,從伯父惲向學畫山水,后改習花卉,師法北宋徐崇嗣的沒骨花卉技法并加以發揮。方薰《山靜居畫論》云:“惲氏點花,粉筆帶脂,點后復加以染筆足之。點染同用,前人未傳此法,是其獨造。”惲南田既師古人又師造化,每畫一花,必竭力描摹,得其生香活色而后已,故其花卉作品,既有宋人的精謹,又有元人的澹逸。時人競相效仿,惲派花卉盛行于康熙、雍正年間。“常州派”這個名稱是比南田稍晚的張浦提出來的,他記述當時沒骨花卉的盛況說:“近日無論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戶戶正叔(南田另一字),遂有‘常州派’之目。”惲南田有《落花游魚圖》、《五清圖》、《國色香霽圖》、《桃花圖》等傳世。
陽湖文派
乾隆年間,以惲敬、張惠言為首的陽湖文派繼桐城派而起,成為清代散文一個重要流派。陽湖派繼承過去的文論,重視文章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要求闡明“圣人之道”,要做到“辭達”,指出為文如為人。在寫作方法上,陽湖派主張除了取法于《左傳》、《史記》和唐宋八大家外,同時還要兼取諸子百家,因而陽湖派的筆勢比較放縱,思想也少拘束,為當時經學鼎盛的時代增加了一點文學的氣息,但它終于沒有脫出宣揚圣賢之道的窠臼,和桐城派一樣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常州詞派
清初詞壇占統治地位的流派是浙江秀水人朱彝尊創立的浙西詞派。朱彝尊提倡“雅正”,以南宋格律派詞為正宗,并視詞為小道,認為它“宜于宴嬉逸樂,以歌詠太平”,所以浙西派的詞大都寫瑣事、記宴游。在這種情況下,嘉慶年間常州詞人張惠言起而振之,力挽浙西詞的頹風流弊。他選錄唐宋四十四家詞一百十六首,編成《詞選》兩卷,在《序言》中肯定詞和其他文字體裁同樣具有言志詠懷的功能;在詞的表現手法上,張惠言針對浙西詞派刻意追求形式的傾向,強調詞要有比興寄托,做到“意內言外”“婉約多諷”。張惠言的詞論出現在清代詞壇,使人們耳目一新,因此廣泛流傳,“自是以還,詞學大昌,江浙之士,以不能填詞為恥”(徐珂《清代詞學概論》)。常州詞風之盛、詞人之眾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常州學派
清代是經學極盛的時代,初期經學有以惠棟為首的吳派和以戴震為首的皖派,都研究古文經,后兩派衰落,直到乾隆年間,常州人莊存與開辟新境,創立清代今文經學派——常州學派。因他獨崇《公羊傳》,故稱公羊學派。莊存與(1719—1788),字方耕,號養恬,著有《春秋正辭》、《春秋要旨》、《尚書既見》、《彖傳論》、《毛詩說》,匯為《味經齋經書》。他治經的特點是不拘漢學、宋學的門戶之見,不重名物訓詁,專求所謂“微言大義”。他的外孫劉逢祿繼起,著有《公羊春秋何氏釋例》,發揮公羊學說,使“公羊學”成為卓然有力的學派。莊存與和劉逢祿所以尊奉《春秋》,獨崇《公羊》,是因為他們認定《春秋》是“經世”之書,可以“舉往明來”,而《春秋》的大義,存在于《公羊》之中,在當時思想界受漢學、宋學的牢籠束縛,絕少有正視和研究社會問題的窒息空氣下,常州學派強調“經世”,是有其革命意義的。
清初,武進、陽湖有“詩國”之稱,趙翼、洪亮吉、孫星衍、楊倫、黃景仁等詩人聞名詩壇。黃景仁曾讀書于常州“兩當軒”書齋,是有名的少年才子。趙翼是早熟晚凋的詩人,馳騁詩壇五六十年,并且在文學批評、史學方面卓有成就。洪亮吉又是著名的輿地學家,并提出了卓有識見的人口論。孫星衍精研目錄學,著《孫氏祠堂書目》,為保存古代文獻作出重要貢獻。他們在常州文化百卉圖上燦若群星,互相輝映,蔚為奇觀。
上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關帝廟·天下關廟數解州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趙州橋·天下第一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