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爭與女人
與父親一樣,楚文王也是個意志堅強和雄才大略的君王。他繼承了楚武王的事業,并開始將楚國的勢力向中原地區滲透,從此楚國成為中原諸侯的心腹之患。在楚武王時代,楚國的勢力一直僅限于淮河以南。現在這只南方巨鱷開始露出鋒利的牙齒,隨時準備游向淮河的北岸,將這里的諸侯國一口吞食進巨大的腹中。
申國成為楚國的第一個獵物,申國在國際上名聲不佳。當年正是申侯勾結犬戎進攻鎬京,導致驪山之變。周幽王被殺,而后才有平王東遷,開始了東周時代。
剛剛上臺兩年的楚文王已經按捺不住擴張的雄心,父王留給他的一支精銳軍隊足以打垮任何敵人。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揮師北進,進攻申國。
從楚國到申國,中間要經過鄧國。楚文王向鄧祈侯要求鄧國借道,楚國與鄧國的關系頗為復雜。十五年前,楚國特使與巴國使團在鄧國境內被一伙強盜所劫殺。從而導致楚國與鄧國爆發戰爭,鄧國戰敗,兩國的關系一直比較緊張。但是楚文王的母親鄧曼是鄧國人,與鄧祁侯的夫人是姐妹。這又使得兩國君主有著親戚關系,鄧祁侯不看僧面看佛面,同意讓楚國軍隊過境。
鄧祁侯的決定遭到了大臣們的質疑,楚國人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怎么能讓他們的軍隊通過呢?鄧祁侯解釋說:“楚王是我外甥。”實力派大臣騅甥、聃甥和養甥三人極力反對道:“楚王現在自投羅網,不如乘此機會,把他給殺了。”
聃甥和養甥這兩個人在十五年前曾經跟楚國人打過仗,打輸了,曉得楚國兵團的厲害。他們唆使道:“楚王是鄧國的心腹大患,日后滅亡鄧國的必定是這個家伙。現在不趁早動手殺了他,以后還會有機會嗎?這是天賜良機啊!”
鄧祁侯怫然道:“我要是這么做,定會被所有的人所唾棄。”
鄧祁侯做不出來的事,楚文王做得出來。
借道鄧國后,楚國兵團出其不意地殺入申國。申國人根本沒有做好戰備,在楚軍凌厲的攻擊下,潰不成軍。很快獻城投降,申國遂為楚國吞并。
得勝后的楚文王突然翻臉不認人,在返回途中又出其不意襲擊鄧國。這完全是恩將仇報之舉,看來楚國甘愿自稱南蠻,果然頗有蠻夷之風,根本沒有信用可言。可憐鄧祁侯破費款待楚文王的結果就是引火上身,自食苦果。
其實楚國滅了申國之后,其矛頭必定要指向鄧國。只有攻占鄧國,楚國才能將申國與鄧國的土地連成一片。在楚軍的突襲下,鄧國損失慘重。經此一役,鄧國一蹶不振,更沒有實力與楚國抗衡。在十年后,鄧國終為楚國所滅。
鄧祁侯想破口大罵楚文王,可是罵也沒有用。后來孟子一語道破,即春秋無義戰,一切都是利益的博弈。
當年楚武王曾經說:“我是蠻夷,如今中原各國都背叛了天子,互相攻伐殺戮。我有軍隊,想來參與中原的政事。”這句話,可以視為楚國的大政方針。
北進中原,是楚武王的理想,但是他生前沒有能夠實現這一目標。中原的齊國、魯國、宋國和鄭國等諸侯國,實力要遠遠強于南方諸侯國,羽翼未豐的楚國人并不敢貿然向中原挺進。
楚文王六年(公元前684年),機會送上門了。
在淮河北岸有兩個姬姓諸侯國,一個是蔡國;另一個是息國。兩個國家原本關系不錯,這一年,蔡哀侯娶了一位陳國的女子為夫人;息侯娶了蔡哀侯夫人的妹妹,稱為“息媯”。息媯從陳國出嫁到息國,路過蔡國時蔡哀侯想見一見自己的小姨子,就把她挽留在蔡國小住幾日。沒想到蔡哀侯見自己的小姨子年輕貌美,不由得言語之間流露出輕佻之情,說了幾句挑逗的話。
息侯得知此事后,吃醋犯酸。蔡哀侯竟然想給自己戴綠帽子,這口氣怎么咽得下去呢?一定要想辦法報復一下。可息國只是一個小國,如果出兵進攻蔡國,不一定能占便宜。再說這件事也不能公開,否則被人笑話。怎么辦呢?息侯想了一個借刀殺人的伎倆,他派人前往楚國,對楚文王說:“您假裝出兵攻打我國,到時我向蔡國求援,您就可以在半途中襲擊蔡國軍隊了。”
對送上門的機會,楚文王沒有回絕的理由。
楚國與息國聯袂上演一出雙簧戲,楚軍佯攻息國,息侯假裝向蔡國求援。蔡哀侯雖然好色,仍義不容辭地前往援救息國,他沒有料到這居然是息侯設下的陷阱。蔡軍行至莘地,埋伏已久的楚軍突然從兩旁殺出。一陣混戰后,蔡軍大敗。蔡哀侯被俘,押送到了楚國。
息侯出了一口惡氣,他自以為報復了蔡哀侯,而實際上他是最大的傻蛋。
為報私仇,息侯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出賣蔡哀侯。這意味著失去蔡國這個盟友,更嚴重的是他很快便遭到蔡哀侯的報復了。
蔡哀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想出借刀殺人之計。他被俘虜到楚國之后,得知事情真相,便跟楚文王說,息侯之所以這樣報復我,就是因為我多看了息夫人幾眼。息夫人的美貌真是天下無雙,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可惜嫁給息侯這樣的小人,只有楚王這樣的英雄才配得上息夫人。
英雄難過美人關。哪個英雄不對美女垂涎三尺呢?蔡哀侯的一席話把楚文王聽得心神蕩漾,要不能得到息夫人,枉為天下英雄了。明媒正娶當然不可能,但可以搶啊。
息侯的小聰明最后卻引火焚身,他固然奸詐,可是楚文王比他還詐。
公元前680年,楚文王謊稱準備北上進攻蔡國,帶著一支軍隊借路息國。息侯十分高興,設好酒好菜款待。正當觥籌交錯之時,喝得醉醺醺的息侯忽然聽到外面有乒乒乓乓的聲音,再一聽好像是兵戈交錯的聲音。心里正納悶,這無端怎么有人打架了呢?還沒想明白,就看到一隊楚軍殺了進來。息侯心里一驚,忽然醉意全消。他抬頭看到坐在對面的楚文王狡黠的眼光,還沒明白怎么回事,幾把利刃刺入他的身體。他哼了一聲,倒斃在血泊之中。
息國就這樣被從地圖中抹去了。
當息媯站在楚文王面前時,猶如閃現出一道耀眼的光芒,光彩照人。飄飄的秀發和略帶憂郁卻異常美麗的眼睛,完美的身材還有那舉止之間所展露的優雅,無不讓楚文王心動。他的第一個念頭是,為了她,我寧愿與全世界為敵。
男人雄心的極至在于征服世界,但有時又輕而易舉地被女人所征服。
此刻楚文王明白了蔡哀侯貪婪的眼光和息侯的醋意,這些王公貴人無不傾倒于美人的羅裙之下。西方人有句話,如果埃及艷后克利奧佩特拉的鼻子短一點,將會改寫羅馬的歷史。當伊利亞特人遠遠望見美女海倫時,輕輕嘆了一聲,為這個女人而戰,值!人類的貪婪之心,在此時此刻如火山般爆發出來。
從息國灰飛煙滅的那一刻起,息媯成為楚文王的女人。她的命運跌宕起伏,而隨之起伏的,不僅是她一個人,而且是幾個國家的興衰榮辱。在男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旋渦中,女人的身影依稀可見,這一切難道是美麗惹來的禍?
國破夫亡,息媯郁郁不樂。熱戀中的楚文王想盡一切方法,也沒有能夠討得美人的歡心,甚至息媯從來不主動跟他說一句話。楚文王簡直絕望了,他以幾近哀求的語氣說:“怎么樣才能讓你快樂起來呢?”
息媯沒有看楚文王,她的目光停留在天邊的浮云上,輕輕地說:“我一女侍兩夫,縱不能死,又有何言呢?”
楚文王心想,息國之亡都是因為蔡哀侯的一番話所導致的。看來要討夫人的歡心,就得報復一下蔡國。人都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尋找一些借口,明明是楚文王把息國給滅了,偏偏要把這賬算到蔡國人頭上,真是欺人欺己。但楚文王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率領大軍討伐蔡國大勝而歸,這是為息媯而進行的戰爭。這已經是因這個絕色女人而爆發的第三場戰爭了,但并不是最后的一場。
息媯為楚文王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杜敖”;另一個叫“熊惲”。日后熊惲成了楚成王,也是楚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君王之一。這位傳奇女人的故事,留待后面繼續說。
自從楚文王繼位以來,銳意進取,先后滅掉申國與息國。到了公元前678年,又滅掉鄧國,這一切豐功偉績足以使其成為繼武王后又一偉大君主。
可是福兮禍之所伏,公元前676年的一個事變使楚文王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幾乎葬送楚國的霸業。
事情要從楚的盟國巴國說起,在楚國擴張過程中巴國鞍前馬后出了不少氣力。可是巴國人的賣力表現卻沒能得到回報,習慣于恩將仇報的楚文王終于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公元前676年,憤怒的巴國人起而反叛。出兵進攻楚國的那處(地名),軍政長官閻敖棄城而逃。楚文王窮究那處失守的責任,閻敖被判處死刑。這個嚴厲的處罰激起閻敖族人的不滿,并很快發生叛亂。
內有閻敖族的叛亂,外有巴國軍隊的進犯,楚國一下子陷入內憂外患之中。
王軍與閻敖族的叛軍展開激戰,到第二年春天,楚文王終于鎮壓了叛亂分子。而巴國軍隊趁著楚國內戰之機,已深入楚境。內戰后的楚國軍隊元氣大傷,楚文王率軍迎戰巴國軍隊,居然出乎意料地吃了大敗仗。當狼狽不堪地撤回都城時,竟發生了一件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衛戍司令鬻拳竟然不肯讓楚文王進入都城!
這個鬻拳是個什么人呢?他既是個悍勇和不怕死的人,也是個怪人。他以前曾經在一些事情上與楚文王意見相左,楚文王不聽他的建議。他一怒之下操起一件武器,威脅楚文王。楚文王見他動真格的,心里有些發毛,就只好順從鬻拳的意見,可事后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君王,沒有比這更大的罪過了。”為了謝罪,他自殘雙腿。因為這件事,楚文王認為鬻拳是一個忠君的勇士,便讓他擔任楚都衛戍司令。
可是當楚文王被巴軍殺得大敗而回時,鬻拳竟然下令不得打開城門。這件事很令人不解,大約是因為鬻拳是一個固執的武士。認為即便是國君吃了敗仗也是恥辱,應該要繼續戰斗,直到勝利吧。總之,楚文王被阻擋在都城之外。進不了城,這種事在后世的專制時代就是匪夷所思了。
楚文王進不了城,怎么辦呢?他只好帶著軍隊,前去進攻黃國。黃國軍隊不是楚軍的對手,楚文王指揮大軍,擊敗了敵人,贏得了一場勝利。但是在回師途中,他病倒了。幾個月的跋涉與戰斗,又正值雨季,可能得了風寒。他一病不起,死在軍營之中,總計在位十五年。
鬻拳安葬楚文王后,自認為文王之死,他負有很大責任,便自殺以謝罪。楚國是一個勇士輩出的國家,鬻拳雖然行為有些古怪,但他有自己的信念。這種信念高于他的生命,從這點看他乃是一位真正的武士。
巴國的進攻與楚國的內亂,以及楚文王之死,是楚國擴張道路上的一大挫折。但是楚武王與楚文王兩代明君所奠定的雄厚國力基礎,使楚國得以渡過危機。并且很快恢復往日雄風,捍衛住在南方不可挑戰的霸主地位。
故事寫到這里,我們應該將眼光轉到西方與西北;否則是否怠慢了春秋戰國時代最偉大的兩個諸侯國呢?是的,你已經猜到了吧,一個是秦國;一個是晉國,這兩個國家又有著怎么樣的故事與傳奇呢?
上一篇:我是南蠻-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所向無敵-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