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考試中的“黨政管理熱”
1983年下半年,云南省個舊市自學考試報名者不過90多人,次年增開黨政管理專業后,一下猛增至1500人,其中八、九成是奔黨政專業而來的。“黨政管理熱”由此迅速席卷了個舊的黨、政、工、農、商、教、藝各界。1987年底,個舊市通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畢業的240名大專生中,黨政管理專業的竟達222名,占92.5%,其它各專業的僅18名,占7.5%。這種嚴重的失衡仍在繼續著。
“黨政管理熱”的緣由主要有:
當官心理。有的考生私下說:“我們報考黨政專業的這些人,說穿了,沒進機關的是想來謀“皇糧”,已在機關的是想保“皇糧”。從社會職業保險系數看,企業不如事業,事業不如機關,工人不如干部。因此大家都爭相往“官道”這條賽舟上跑。
“文憑拜物教”。這些年加薪、晉級、評職稱、分房子,總要依仗文憑,這已是一個人人搖頭同時也人人接受的社會準則。如個舊市政府機關分房,一個大專文憑可“兌換”成三年工齡。
此外,優越的社會助學條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自學考試的興旺本是件好事,然而個舊市的這種興旺卻讓人擔憂:那么多的黨政專業畢業生如何安置。個舊市一家企業的廠長嘆道:“企業急需的企業管理人才和低、中級技術人才,可現在倒好,纏著要我落實政策,解決專業對口的總是那些黨政專業的畢業生。我很同情他們,但又愛莫能助,總不能把工廠辦成衙門吧!”
其實,就是在黨政部門,專業崗位也是層次、需求各異的。黨群系統如組織、宣傳、工會等部門和團體,現最缺的人才管理、社會學、新聞、寫作方面的人才。政府部門因分工較細,人才需求更是多樣化。這些都遠非一個黨政專業所能覆蓋。
要解決這種嚴重的失衡,一是要建立唯才是舉、注重實績的人才機制。這樣才能沖破憑一紙文憑混“皇糧”的怪圈。二是要從宏觀上對黨政機關人才結構進行科學規劃,注意“供求平衡”,不再盲目追求機關干部的學歷達標。
上一篇:自制柳條軟梯,義軍從天而降
下一篇:自恃不凡,波河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