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亞瑟·尼維爾·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1869— 1940)出生于英國伯明翰市大資本家家庭,1889年畢業于伯明翰梅森學院(今伯明翰大學)。后來,他曾在巴哈馬群島的安德羅斯島經營劍麻種植園,在伯明翰經營機械制造廠。他于1915年當選為伯明翰市市長,1918年當選為英國下議院保守黨議員。1922—1929年期間,他先后任英國政府郵政大臣、衛生大臣和財政大臣。
1937年5月,張伯倫任英國政府首相,獨攬外交大臣,并不顧丘吉爾等主戰派大臣的反對,制訂了一整套解決歐洲問題的綏靖“總計劃”:為了保護英國的既得利益,張伯倫政府不惜犧牲弱小民族,姑息縱容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政策,企圖以此換得德國進攻蘇聯,實現“禍水東引”的罪惡陰謀。同年11月,張伯倫派樞密院長哈利法克斯去柏林與希特勒進行談判,承認希特勒侵占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但澤的計劃。1938年張伯倫政府承認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亞,默認希特勒吞并奧地利,縱容德意對西班牙的武裝干涉。同年9月,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同德國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德國慕尼黑簽訂關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區的協定,即《慕尼黑協定》(全稱《德國、聯合王國、法國及意大利間的協定》)。張伯倫與希特勒簽訂了《英德宣言》,宣布兩國“彼此永不作戰”,以和平協商解決一切爭端。張伯倫得意忘形地宣稱:“從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希望。”
在英法的縱容下,德國于1939年3月出兵占領捷克。同年9月1日,希特勒進攻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對德宣戰后,長期進行宣而不戰的“奇怪戰爭”,企圖繼續和德國妥協。1940年4—5月,德國相繼占領了丹麥、挪威、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張伯倫在眾叛親離、名譽掃地和議會的一片指責聲中被迫辭職,丘吉爾上臺,張伯倫屈就樞密院長。1940年7月,德國空軍首次對英國南部的軍事目標進行大規模的空襲。1940年11月9日,憂郁成疾的張伯倫死于英格蘭的漢普夏。以害人開始,以害己告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是張伯倫的可恥下場。
上一篇:庾公之斯以私廢公
下一篇:張國燾的分裂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