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城南
李 白①
去年戰,桑干源②;今年戰,蔥河道③。
洗兵條支海上波④,放馬天山雪中草④。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秦家筑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野戰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⑤。⊙【注釋】
①李白:見《上李邕》。
②桑干:河名,流經今山西、河北北部。
③蔥河:蔥嶺河,在今新疆西南部。
④條支:西域國名,在今伊朗境內,唐時稱大食。
⑤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引自《六韜》,原文作:“圣人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p>
⊙【詩本事】
天寶年間,唐玄宗輕動干戈,逞威邊遠,而又幾經失敗,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一個個嚴酷的事實,促使詩人憂國憫民,沉思、悲憤,遂成這一名篇。
⊙【賞評】
本詩為反對窮兵黷武思想的說理詩,但充滿了感性色彩,顯得格外動人。
前八句描繪戰爭的繁多及帶來的結果?!叭ツ辍?、“今年”、“長”言爭戰時間之久,“桑干”、“蔥河”、“條支”、“天山”則敘征戰地點之多。用兵如此之多,帶來的結果正如作者的一聲感嘆:“三軍盡衰老。”
下六句回顧歷史,指出戰爭無窮盡的根源正在于好戰黷武的國策。匈奴好戰,結果是只剩下白骨黃沙。秦漢備邊,以戰止戰,結果是征戰無有停時。
接下來六句又極敘戰后景象之慘:戰士已死,戰馬悲鳴;烏鳶食人尸體,又掛腸于枯枝;士卒慘死,將軍也一無所獲。
無論歷史還是現今,戰爭的結果都是如此之慘,于是作者在結尾沉痛作結:“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p>
全詩為說理而作,但感情則極為沉痛,描繪的景象非常悲慘,這一方面有利于道理的闡發,另一方面也使詩歌讀來非常感人。
⊙【詩評選輯】
①元·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集》:開元、天寶中,上好邊功,征伐無時,此詩蓋以諷也。
②明·周珽、周敬《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曰,寫到淋漓痛快處,覺筆化為戟,血化為碧,巾幗化為須眉。
③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語尤慘痛,意更切至,所以刺黷武而戒窮兵者深矣。
④清·方東樹《昭昧詹言》:結二語虛議作收,陳琳、鮑照不逮其恣。
上一篇:陳子昂《感遇(其三十五)》壯志凌云詩賞析
下一篇:李隆基《旋師喜捷》壯志凌云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