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修睦
然知心去速,其奈雪行頻。
莫喜無危道,雖平更陷人。
遠郊光接漢,曠野色通秦。
此去迢遙極,卻回應過春。
修睦,晚唐詩僧,與貫休等人為友,曾在光化二年(899)擔任過洪州寺正。今存詩二十八首。
修睦的詩愛說理,而且有些說理的詩句堪稱名句,如云“往來人自老,今古月常新”(《宿岳陽開元寺》),“從此無心戀滄海,滄海無風亦起波”(《題僧院泉》)。他的詩又愛寫景,而且手法細膩、形象生動,如云“細葉猶沾雪,孤根尚惹苔”(《賣松者》),“水邊寒草白,島外晚峰青”(《送云泰禪師》),“清宵寒露滴,白晝野云隈”(《三生石》)。修睦雖為僧人,其詩卻飽含濃郁的人情味,如云“人盡有離別,而君獨可磋”(《送邊將》),“檐雨滴更殘,思君安未安”(《懷虛中上人》)。上述特點也體現在他的《雪中送人北游》之中。
詩人與友人感情很深,這從詩的首聯“然知心去速,其奈雪行頻”所表現出的他對友人的理解、對友人北游遇雪的挽惜,以及末聯“此去迢遙極,卻回應過春”所表達的對友人久久方歸的嘆息就可看得出來。寫景之妙幻表現在詩的第三聯?!斑h郊光接漢,曠野色通秦”,寫遠郊雪原白茫茫一片,上與天接(漢即銀漢,指銀河),銀光銀色遠與秦地相連,氣勢可謂壯闊。
至于說理,主要是“莫喜無危道,雖平更陷人”二句。
這兩句詩是詩人針對友人目睹雪原漫漫,道路仿佛平坦無礙的心理說的。意謂你不要為沒有看到危險的道路而高興,雖然雪原平坦得很,但大雪覆蓋下的路究竟是什么樣子,殊難預料,說不定就是一個塞滿積雪的大坑!那樣的話,積雪越是平坦,就越容易使人受到陷害。在這種環境中旅行,自然更加叫人提心吊膽。這番意思既表達了他對友人的關心,也顯示出他生活經驗的豐富。雖然他這里講的是雪原旅行的經驗,但如把這兩句話從原詩中抽出來看,就人類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一定范圍而言,是有普遍意義的。生活閱歷深的人對此當有更多的體會。
唐代詩人寫雪漫山原、道路難辨的詩句很多。孟浩然說“歸雁天邊去,積雪覆平湍”(《南陽北阻雪》),韓愈說“地空迷界限,砌滿接高卑”(《喜雪獻裴尚書》),釋無可說是“山明迷舊徑”(《雪》),王烈說是“花園應失路”(《詠雪》),裴說也說“路歧平即易”(《對雪》)。這類詩句也有議論,但都出現在描敘之中,或者說,詩人們是運用議論手法來描敘雪景,由于他們的著眼點是雪景,因而讀者讀這類詩的審美感受也只能緣雪景而生。修睦的議論不同,雖然它也涉及雪漫山野的特點,但詩人的著眼點不只是雪景本身,而是要突出他對雪原旅行的理性思考。這思考是因今日雪景而發,卻包容了他以往雪原行路的體會,甚至有意無意地注入了他人生遭遇的某種心得,因而概括的內容較為豐富,所說之理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有類似經歷的讀者讀之,亦會頷首稱是。從這個比較,我們也可略微看出富有哲理色彩的詩句的一般特點:因事因物而發,而又不拘泥于僅言某種具體事物,盡量使所言之理概括的事實包羅宏富,以收到“能使人思”的審美效果。
上一篇:《雉帶箭·[唐]韓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雪梅·[宋]盧梅坡》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