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guī)煛?/p>
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素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張煌言(1624—1664),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市)人,明末文學家,抗清的義軍將領(lǐng)。清兵占據(jù)北方以后明朝瓦解,張煌言一六四五年在浙東一帶起義抗清,一六五九年與鄭成功合兵,包圍南京,收復(fù)很多州縣,后因鄭成功兵敗于鎮(zhèn)江,孤軍難進,退至浙東沿海島嶼,為清軍所俘,不屈而死。張煌言的詩慷慨激昂,抒發(fā)了抗清復(fù)明的愛國意志。
一六六四年七月,張煌言在浙江象山縣南的懸岙島為清兵所俘,八月被押解到寧波,遂即被轉(zhuǎn)解到杭州。寧波是他的故鄉(xiāng),他知道此離故鄉(xiāng),解去杭州,絕無生還歸路,而自己也早已下定了以身殉國的決心。作為愛國志士,他早就認定了自己效法的榜樣。本朝人,他崇敬與蒙古部族侵擾進行堅決斗爭的于謙,他的赤誠忠心如高懸在自己頭上的光輝日月;前朝人,他崇敬南宋的抗金愛國民族英雄岳飛,他的精忠報國,支撐了宋朝的半壁江山。他決意生死全學這些先驅(qū)者。他知道自己的功業(yè)德能都不能與這些人物相比,但是為國家忠心不渝,英勇效死,還是可以無愧于先賢的。他大義凜然,忠心耿耿地寄言已經(jīng)亡破的故家舊國,明日即使斷頭身死,滿腔忠憤是無法消歇的,那時他將會化做錢塘江上勢如素車白馬的怒濤,回歸故里……這首詩寫志士的忠誠,生平的信仰,烈士的遺恨,最后的寄托,都是以行為本的,非一般詩人所能道出。
上一篇:庾信《擬詠懷》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戚繼光《盤山絕頂》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