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少年時即以文詞知名,性格放達,自號“四明狂客”,李白在詩中多次寫到過賀知章的狂放性格。天寶初年自求還鄉里,歸隱鏡湖。賀知章善草隸,寫詩自然而又生動,不尚藻彩,不避俗語,多有新意。
賀知章在早年即離開家鄉,他于天寶初年歸還鄉里時,已是年逾八十的老人了。久離家鄉后一旦回歸,深感人事滄桑之變,感慨多端,曾寫《回鄉偶書》詩兩首,上面所錄是第一首;第二首是: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詩人的第一首詩,通過一個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場面,幾乎是了無痕跡地把久客還鄉的感慨和歸來已老的心情,生動細致地表現出來。我們前面說到的許多詩都是靠景物抒情的,那是抒情詩常用的手法。賀知章別出心裁,通過一個特殊場面的描畫,逼真地寫出了含有淡淡感傷意味的鄉情。
這首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具有極大的共同美的意義,是純真鄉情的詩,典型的概括性很強,千余年來不知給多少客老歸家的游子以徹通心靈的精神慰藉!詩的這種強烈的感人效果,與詩人的特殊藝術表現手法是密不可分的。
本詩最顯著的藝術手法是詩情表現上的連環遞進式。即四句詩的頭三句,每一句都是下一句情景的原因所在,詩行的跳躍發展,成了詩意連環遞進的實際進程。第一句: “少小離家老大回”,這是寫離鄉之久,除非是客死異鄉,算是久得不能再久了,因為是少年離家,至老方回,中間有幾十年的歲月,在外銷磨了青年與壯年期,到了八十五歲歸來,連老年也銷磨在外面了。這后面蘊含的詩情是一個“久”字。 “久”,作為原因遞進到第二句: “鄉音無改鬢毛衰”, “鬢毛衰”就成了“久”的結果,也使“久”更加具體、形象了,讓人知道“少小離家老大回”的結果就是這個樣子。這里還隱寓有悔恨歸來太晚的意思。而“鄉音無改”,與第一句的“久”的意思相對照,則正表明鄉情之深;那么久了,還“鄉音無改”,說明詩人是有意不消退故鄉的印記,鄉音里系著鄉情。第二句是以人的音未改而容顏變,收結了首句,作為遞進到第三句的原因,是后生晚輩兒童對歸客可懂鄉音,卻不識容顏,因而交談無礙,面貌陌生,便生出了第三句: “兒童相見不相識”。由第三句生出了寫發問的第四句:“笑問客從何處來。”一首小詩寫得這樣波瀾跌宕,錯落連環,非久別還鄉的大詩人不能寫出。
上一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