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楊少尹序
昔疏廣、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辭位而去。于時公卿設供帳,祖道都門外,車數百兩;道路觀者多嘆息泣下,共言其賢。漢史既傳其事,而后世工畫者又圖其跡,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國子司業楊君巨源方以能詩訓后進,一旦以年滿七十,亦白丞相去歸其鄉。世常說古今人不相及,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楊侯去時,城門外送者幾人,車幾兩,馬幾匹?道邊觀者,亦有嘆息知其為賢與否?而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為傳繼二疏蹤跡否?不落寞否?見今世無工畫者,而畫與不畫固不論也。
然吾聞楊侯之去,丞相有愛而惜之者,白以為其都少尹,不絕其祿。又為歌詩以勸之,京師之長于詩者,亦屬而和之。又不知當時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于歸。楊侯始冠舉于其鄉,歌《鹿鳴》而來也。今之歸,指其樹曰:“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時所釣游也。”鄉人莫不加敬,誡子孫以楊侯不去其鄉為法。古之所謂“鄉先生沒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歟,其在斯人歟!
唐荊川曰: 前后照應,而錯綜變化不可言。此等文字,蘇、曾、王集內無之。
茅鹿門曰: 以二疏美少尹,而專于虛景簸弄,故出沒變化不可捉摸。
張孝先曰: 羨楊少尹能全引退之義,卻將二疏來相形,言其事跡之同不同末可知,而清風高節則無不同也。文法錯綜盡態,意在言外,令人悠然想見。末段遂言其歸故鄉之樂,賢于世之貪爵慕祿者遠矣。唐人詩云:“相逢盡說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士大夫出處之際,可念也夫。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文鈔《送李材叔知柳州序》原文全文
下一篇:唐宋八大家文鈔《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