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風景名勝區·虞山》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常熟城西北,北臨長江,南瀕尚湖。山勢由西向東延伸,東西長6.55公里,南北寬2.5公里,周圍23公里,主峰高259米。古稱烏目山,因其狀似臥牛,故又名臥牛山,系長江三角洲腹地最高點。三千多年前,周太王次子虞仲讓國來吳,去世后葬于此山,山由此而得名。又稱“隅山”或“海禺山”,因古代這里地臨東海而得名。山的東端伸入縣城,舊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譽。南坡以巖石為勝,有劍門、初平門、石梅等石景;北坡以川溪澗著稱,有破龍、墜石、桃源等澗流。山入東端,有古墓葬群;西山多石洞及名人墓葬。山上林壑幽美、石奇澗清,以風光迷人而躋身于江南名山之列。古有“虞山十八景”之說。其主要風景點有:氣勢磅礴的“維摩旭日”、飛珠濺玉的“秦坡飛瀑”、巍然聳峙的“昆城方塔”、晴雨相織的“拂水晴雨”、橫空凌云的“劍門奇石”、月影扶搖的“潭泉映月”、瑰麗多姿的“辛峰夕照”、晨光曦微的“破山清曉”、詩情濃郁的“書臺積雪”、蕩人胸懷的“煙嵐高曠”、晴光瀲滟的“桃源春霽”、神奇珍貴的“瑞石奇樹”、水鄉情濃的“藕渠漁樂”……此外,虞山還于1987年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有森林面積1500余公頃,林木覆蓋率達96.6%,屬亞熱帶人工和天然相結合更新起來的森林群落類型,有喬灌木種類89科309種,其中包括觀賞價值極高的紅豆樹、古銀杏、羅漢松、古楓香、白皮松以及千年古藤。此外還有猴面鷹、繡眼鳥、松雀鷹、報春鳥、畫眉、云雀等40多種鳥類。
〔古詩文賞析〕 游 虞 山 元·倪云林
陳蕃懸榻處,徐孺過門時。
甘冽言游井,荒涼虞仲祠。
看云聊弄翰,把酒更題詩。
此日交歡意,依依去后思。
這是一首游覽兼懷古詩。詩開頭兩句通過用典抒寫詩人的主觀感受。虞山風景秀麗,地處較偏,是隱逸之士的理想去處。陳蕃是東漢汝南平輿人,官樂安豫章太守,遷至太尉,封高陽侯,為人剛正不阿,崇尚氣節。當太守時,不接賓客,唯南昌高士徐孺子來,特為之設一榻,去則懸之。“陳蕃懸榻處”,意即不接賓客之處,“徐孺過門時”,承上句意,徐孺子業已過門,“過”可作“進”解,高士進門,可寤言一室之內,暢敘幽情。三、四句覽古。春秋言偃,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號“南方夫子”,在啟迪東南文化中起重要作用,“道啟東南”,“文開吳會”,虞山有其墓,言子故居有井,井邊有洗衣石,皆其故物。“甘冽言游井”,即睹物思人。虞山原名烏目山,因其東南麓有虞仲墓,為紀念這位“讓王”改為虞仲祠荒涼,大概久已無祀吧。五六兩句則寫作者的一團逸興。倪云林畫畫,不求形似,只是草草而已,聊寫心中之逸氣罷了。詩亦有此意,“看云聊弄翰”,自在地看著山頭云朵自由飄動,姑且撫弄起翰墨,吟詩作畫,和朋友們“把酒更題詩”,詩酒流連,觴詠其間,大有蘭亭之逸趣。和友朋宴飲賦詩,盡興而回。末兩句寫游后余意,“此日交歡意,依依去后思”——虞山游觀之樂,縈繞胸臆,久久不忘。
(曹林娣)
〔現代散文〕 江蘇常熟虞山之所以被人認為東南名勝,當然因它有許多足以使人流連徘徊的景物,尤其它那半入城中,半倚城外,背枕大江,面瞰尚湖的特有景觀,使人特感美妙。
虞山的景物,可以分為北山和西山兩區:北山多叢林古剎,以清寂見勝,西山則以雄偉為特色。如果打從無錫東來,那么,首先突入眼簾的是常熟西城內的山阜,它最高處是聳立著的辛峰寺,旁邊是乾元宮,山麓之北是言子墓、仲雍墓,西邊是雅集亭、昭明太子讀書臺、游文書院等,那一座座的古建筑,朱紅的墻,琉璃的瓦和古銅色的雉堞對峙,在太陽下射出絢爛的光彩,這所謂虞山十八景之一的“西城樓閣”,正是這里了。
虞山西區濱尚湖,游時以乘船為便,出西門登舟,沿山前塘行進,沒多久即抵湖橋,橋橫臥在寬廣的湖上,兩端要經過狹長的田塍,橋為三環洞式,高約一丈多,氣魄很雄壯,游船多從橋下穿過;再往前劃二里許,一直到了洋龍橋才停船上岸,打從邵巷上山,拾級越林,景多清麗,直到小石洞和老石洞為止。
老實說,這兩石洞處地不廣,別無勝景可言。但洞里卻有石桌石凳,陳設俱全,每當楊梅時節,游人前往寶巖郊游,經過這里,必定在此打尖歇腳一番。因這里酒飯俱廉,菜肴完全鄉村風味,鮮美實惠,遠非城市酒筵可比,所以城中人游西郊的目的,欣賞石洞是其中的重要節目。沿途古墓很多,有萬民留葬的于宗堯墓、一代名妓的柳如是墓及晚節不堅的錢牧齋墓,可謂集忠奸于一處。當人們倦游歸來時,踏上原舟,蕩漾于晚風裊裊的尚湖(一名西湖)中,晚霞滿天,夕陽殘照,這又是虞山十八景之一的“西湖落日”了。
說起這一泓尚湖,上有虞山映帶,頗為奇勝,相傳太公尚嘗釣于此,故名。這兒有山水之美,泉石之勝,是詩人畫家常來聚會的地方。元末常熟大畫家黃公望(號大癡道人),便時時來此湖橋飲酒取樂;觀云霞吐納,晴雨晦明,極山水之變,無不一一蘊于毫末,出之楮素,淺絳水墨,各極其妙,筆意瀟灑絕倫,推為畫中逸口。時與王蒙、倪贊、吳鎮并稱元末四大家。
據魚翼《海虞畫苑略》記載:“黃公望嘗于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門,循山西行,山盡抵湖橋,以長繩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齊女墓下,牽繩取瓶,繩斷,撫掌大笑,聲振山谷,人望以為神仙云。”這是有關大癡道人,在常熟尚湖所遺下的逸話。
(林藜)
〔民間文學〕 老早,常熟還是東海邊沙灘。有一天,牛郎思念織女,獨自騎牛順著銀河走,想尋找除了“七夕”鵲橋外,還有沒有可通對岸的橋。他走啊走,一直走了四十九天,來到天地交接處,真的看到了一座小橋,直達人間的東海。
牛郎騎牛原是神牛,知人情,便悄悄地過橋下凡。神牛海里邀游了幾天幾夜,才到海岸邊。由于連日勞累,神牛四肢無力,跌倒在地。牛郎想弄點清水精料,但方圓幾百里都是沙灘,苦奔幾日,空手而歸。他伏在牛背上失聲痛哭。
這時傳來一陣“吃吃”笑聲,牛郎急忙停住哭,向笑聲處張望,只見不遠處,有位美麗姑娘。牛郎一心想救神牛,顧不上羞,過去很有禮貌問:“姑娘,這是何方寶地,怎不見人煙草木?”
“你我不是人么?”姑娘行禮反問,“你是何方人,為何來到此地?”當牛郎如此這般地說完以后,姑娘動了相助之情并試探著說:“你想要清水精料并不難,只要肯艱辛勞作就行。”
牛郎說:“我是莊戶出身的漢子,再苦的勞作也嚇不住我。”
姑娘看牛郎本色沒變,這才從頭上拔下一支金釵說:“用它作鏟,自有清泉甜水。”又從頭上拿下花環說:“用它作種,自有花卉草木。”最后,又從身上解下綠紗說:“用它作被,自有肥沃土地。”說完,姑娘從容告辭。牛郎看看三件物品,知是姑娘的一片心意,趕忙朝著姑娘背影喊道:“請問姑娘芳名,家住何方?以便我日后酬謝。”
姑娘回頭微微一笑:“不必酬謝,奴家姓名刻在金釵之上。”牛郎細看金釵,見有“烏目”兩字,不覺大喜。原來,他曾聽織女說過,百花仙女身邊有個侍女叫烏目是個熱心腸的姑娘,人間多少名花異草,都是她出主意種上的。
待姑娘走后,牛郎日夜不停地干了三百六十天。果然,姑娘所說的都兌現了。神牛吃了青草,喝了泉水,也康復了。誰知,神牛也愛上了凡間,遲遲不愿站起。這可急壞了牛郎,他使勁地抓住牛角一提,只聽“咔嚓”一聲,牛角被拉斷了,神牛“嗷嗷”直叫。叫聲驚動了正在午睡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聽了查訪的稟告后,立刻下了三道指令,第一道,速將牛郎召回天庭,第二道,罰神牛就地變石;第三道,遣烏目下界守山百年。
烏目姑娘被遣后,見“石牛”身上光禿禿的,不怕再犯天條,施展了播種之術,把“石牛”打扮得郁郁蔥蔥,滿身蒼松翠柏,更有奇花異草。把許多人都引來了。入湖捕魚,上山放牧,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后來,烏目姑娘雖然下凡期滿,又上天去了,但她給凡間留下的好處,人們是忘記不了的。還把這座神牛變成的山定名為“烏目山”。
再后,周太王兒子虞仲,死后葬在烏目山,才改為虞山,一直保留到現在。
(陳鷹 整理)
上一篇:詠《池州·蓬萊仙洞》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太湖風景名勝區·蠡園》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