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風景名勝區·神秘谷》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南關口、牛馬城、振衣崗、虎嘯崖、五指峰、銜珠峰與渡仙橋之間,全長400米,上下落差約100米。全谷巨石橫亙,錯落有致,危洞幽深,神奇莫測。大洞三處:稱龍宮、迷宮、逍遙宮;怪石林立:有寶劍石、筆架石、三月鳥。谷內,洞上有洞,恰如樓臺層疊;窟中,徑徑相連,宛如回廊九曲。兩旁峭崖古松:有接引松、虬龍松,猶如鐵壁掛畫;沿途奇花異木:有黃山杜鵑、珍珠黃楊,更勝丹墀奇葩。道家視此為煉丹得道的洞天福地,尊奉為司命真君所主的司玄洞府。
〔現代散文〕 中國名山奇洞,多在山麓。唯天柱山洞穴聚在峰頂,奇者如神秘谷。天柱山的東西南北關和總關寨,在主景區打了個結,這個結正好落在四百余米長的神秘谷這條線上。我數十次步入神秘谷,那玄那奇那幽那迷,給人以新穎的感受和啟迪。
《仙經紀錄》:“司命洞府在天柱”。道教列封中國名山小洞天有36,天柱山為第14洞天。道書多雜神話,如《黃庭內景經》載:“天柱山有洞,通二百里,司命真君之府,有西北東南四門,中有五香飛華金瓶之寶,神瞻靈閎,食之者返童。”
如果說道家的玄說給神秘谷披上一條神秘的輕紗,那么劉源石刻記事又為神秘谷增加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南宋咸淳十年,元軍入侵江淮,潛山義民劉源奉旨結兵,抗元十余年。1983年開發神秘谷,發現一柄利劍、一個茶壺和兩只黃銅洗臉盆;現在游人于亂石古洞之間,仍可見當年義軍使用的石桌、石橙、石鍋、火塘等。
道家傳說,不可盡信。但神秘谷的形勝,卻是實實在在的。它半在草莽,半屬險隔,游人至此,不少迷途而返。神秘谷是天柱山的驕子,是個非常隱秘、十分僻靜的景點,比之陶淵明幻想的世外桃源,還要古樸、自然、典雅、幽美,迫使我的游興常向幽處尋覓。
石階,在谷中曲折延伸,隨地形變化而變化,藏而不露,曲直自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有著不同類型空間的交替和節奏。
怪石,有方形、月牙形等,礌礌嶙峋,景象萬千。堆砌在谷中的各種巖石,是時間的疊加,是力量的積累;悠久的歷史在這里沉思,無限的未來在這里顯示。
幽洞,最為奇特奧妙。洞連洞,洞套洞,洞邊有洞,洞上有洞。洞內有牖,有庭,有門,有石梯,有石欄。有的樓臺重疊。有的堂軒幽深。有的洞窄而矮,只允一人通過,游人都得“低眉折腰”。有的洞門幽曠,空邃可容百人,如迷宮、逍遙宮,儼然一個大廳,實為洞天福地。神秘谷中的洞,有明洞有暗洞,步道往往經過暗洞。有句成語,叫“棄暗投明”。但游神秘谷,卻要棄明投暗,否則行不通。在暗洞中,無論怎樣調整視角,仍不辨南北,不知晴陰,失魄迷魂,壓抑沉悶;但一出洞口,見到光明,它又使人激動欣喜,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感、解放感陡然升起。
蒼松,負勢競上,各具形態:天柱松蒼勁挺拔,九龍松盤根錯節,壁燈松倒掛絕壁,孔雀松翠影橫空。所見巖上蒼松,幾乎沒有一株是青云直上的幸運兒,靠自身的努力,裂巖破石,老干曲蟠。曲中有幽,幽中含苦。遇不得已處,松根繞石而過,針葉平削避風。天柱松生之艱難,乃是天地間美的極至。
薄霧,為神秘谷添了一層迷離的韻致:“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跡沾衣”,那路那石那洞那松,在迷人的霧中,時隱時顯,說是人間,又似仙境。
(錢征)
〔民間文學〕 進入神秘谷后的第一個大洞廳,就是神秘谷三宮的龍宮。舊志載:司玄洞府在舒州天柱山,司命真君所主。,內有洞,可通東海。這個能通東海的通道口就在龍宮內,可是今天你怎么也找不到它的所在。原因何在呢?
相傳,司命真君來天柱山時,就住在司玄洞內修煉。有天夜里,他夢見東海龍王對他說,自從玉帝鎮住水孽,敕退海水以后,它們東海里誰也沒有來天柱山玩過。它的三太子小青龍久慕天柱山景色佳致,想到天柱山游玩,但又怕玉帝怪罪,只好請司命真君通融,讓小青龍從司玄洞內的龍宮中辟暗道,游玩天柱山。司命真君與東海龍王是多年道友,就應允了。這樣,小青龍就經常從龍宮內暗道中來到天柱山,盡情地嬉游。
誰知,這個秘密被東海奸詐的龜丞相知道了。它早就探知,被玉帝捉拿的海妖,全都鎖在飛來石下的石洞內。這些海妖水孽,全都是龜丞相的僚屬,而且也是受它的唆使才興風作浪的。現在被縛住囚禁,它心里很不是滋味,總想趁機到天柱山,掀掉飛來石,救出同黨,現在天賜良機。一天夜里,它悄悄地跟在小青龍身后,從暗道中來到司玄洞府。小青龍一點兒也不知道,照舊獨自到山上游玩去了。龜丞相從司玄洞出來后,就拼命地向洞口上方爬去。
這時,住在迷宮內的司命真君頓覺洞內有異常響動,就循聲追出洞口,見一只大烏龜已爬上了洞口上方的山梁,朝著飛來峰方向起勁地爬去。司命真君立即駕起祥云,上天秉告了玉帝。玉帝派王母娘娘帶了兩匹素練來到天柱山,將龜丞相緊緊縛住,羈于司玄洞府上方的山頂上,交司命真君看管。并下令封閉了龍宮內的暗道。今天,游人在進入神秘谷口時,只需抬頭一望,便見到一只碩大的石龜被兩道白帶勒在山頂上。雖然它的頭始終朝著飛來石,但它永遠也接近不了飛來石。
同樣,小青龍也永遠回不了東海。它呆在天柱山上,漸漸化成了一道山梁。它那思戀東海的淚水也流成了涓溪,這就是今天的青龍崗和青龍澗。
(鄭博文 張王根整理)
上一篇:詠《神農架林區》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荊州·空山洞風景區》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