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聽鶯曲》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東方欲曙花冥冥,啼鶯相喚亦可聽1。
乍去乍來時近遠,才聞南陌又東城。
忽似上林翻下苑,綿綿蠻蠻如有情2。
欲囀不囀意自嬌,羌兒弄笛曲未調3。
前聲后聲不相及,秦女學箏指猶澀4。
須臾風暖朝日暾,流音變作百鳥喧5。
誰家懶婦驚殘夢?何處愁人憶故園6?
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7。
不及流鶯日日啼花間,能使萬家春日閑。
有時斷續聽不了,飛動花枝猶裊裊8。
還棲碧樹鎖千門,春漏方殘一聲曉9。
【注釋】
1.冥冥:幽深而昏暗不清貌。
2.上林、下苑:即上林苑。古代宮苑名,秦、漢時均有此苑,以漢武帝時為盛,此苑因司馬相如《上林賦》而聞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及周至、戶縣界。綿綿蠻蠻:鳥鳴聲。《詩·小雅·綿蠻》:“綿蠻黃鳥”。朱熹《詩集傳》:“綿蠻,鳥聲”。
3.調:協調,和諧。
4.秦女:秦地美女,泛指美女。箏:古代一種弦樂器。相傳因秦人蒙恬改制,又稱秦箏。澀:不滑溜,手法不熟練。
5.暾:太陽初升,喧:鳴叫。
6.故園:即故鄉。
7.伯勞:鳥名,為食蟲益鳥,仲夏始鳴。局促:形容聲音細小而短促。戴勝:鳥名。俗稱“山和尚”。分布我國各地,為食蟲益鳥。
8.裊裊:形容聲音綿延不絕。漏:漏壺,古代的計時器具。春漏:指春天的時光。
今譯
此時正是東方欲曙,
花草樹木籠罩在一片煙氣迷蒙。
忽聽得黃鶯兒呼朋引伴、悅耳動聽的歌鳴。
這聲音飄然而來、悠然而去,
忽而遠揚,忽而迫近。
時而城南歡唱,時而城東抒情。
有時又在上林苑里歌喉婉囀,綿綿蠻蠻,
似有千種意緒、萬種思情;
有時似是自己撒嬌,欲歌不歌;
有時又似是羌兒吹笛,只是曲子不太協調;
有時聲音前后不聯貫,似是秦女學箏尚未熟練。
忽然間,
春風送暖,紅日東升,
一聲聲的鳥叫變成了百鳥齊喧。
此時,哪兒還會有婦人睡夢慵懶?
此時,哪兒還會有游子愁思家園?
伯勞鳥飛過,它們的聲音細小而短促,
戴勝鳥飛落,綠了一片桑田,
終不如流囀的鶯聲,
日日歌唱在萬花中間,
使千家萬戶有個美好的春天。
有時,如游絲般斷斷續續,
愈來愈細,終于聽不見了,
呵!原來是飛到花樹枝間,
你聽,那余音裊裊尚在你的耳邊。
當千門萬戶落關閉鎖的靜夜,
黃鶯兒飛回棲息在綠樹上,
她等待著那美麗的春曉,
用她的第一聲歌唱,
喚醒新的一天。
上一篇:韋應物《滁州西澗》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下一篇:項籍《垓下歌》原文|賞析|翻譯|注釋